箷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shī ㄕˉ
1)古书上说的一种竹。
yí ㄧˊ
1)古同“椸”。
- 箸 zhù ㄓㄨˋ1)筷子。2)一种生在南海岸边沙中的竹子。3)古同“著”,明显。借箸 闻雷失箸 运筹借箸 超超玄箸 下箸 火箸 象箸玉杯 无下箸处 箸长碗短 借箸代筹
- 箶 hú ㄏㄨˊ1)古书上说的一种竹。2)〔~簏〕盛箭器。
- 箸作 1. 写作的成品。 ▶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二: “身后之荣, 不在官职, 而在箸作也。” ▶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轶闻‧<圣武记>叙川楚教匪谋篇尚未尽善》: “ 邵阳魏默深 先生 源 , 箸作等身, 所箸《圣武记海图志》, 尤风行海内。” 2. 古代职官名。 著作郎或著作佐郎的省称。 掌国史资料及撰述之职。 ▶ 宋 苏轼 有《送岑箸作》诗。
- 箵 xīng ㄒㄧㄥˉ1)〔笭~〕见“笭”。
- 箸匕 筷和勺。 均取食用具, 常连用。 ▶ 宋 徐积《谢周裕之》诗: “或取鱐与腊, 或约酒以指。 人皆悦真厚, 谁敢停箸匕。”
- 箴鱼 鱼名。
- 箸土傅籍 定居而编入户籍, 为正式居民。 ▶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五胡、 代北 , 始尝宰制 中华 , 逮乎 隋 唐 统一, 汉族自主, 则亦箸土傅籍, 同为编氓。”
- 箴阙 谓规戒过失。 ▶ 晋 葛洪 《抱朴子‧汉过》: “进则切辞正论, 攻过箴阙;退则端诚杜私, 知无不为。” ▶ 南朝 宋 颜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箴阙记言, 校文讲艺之官, 采遗于内。”
- 箸子 筷子。 ▶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三: “赶到酒菜的香味把他的馋诞招出来, 他才猛孤丁的夹一大箸子菜, 放在口里, 旁若无人的大嚼大咽。”
- 箴铭 1. 文体名。 箴是规戒性的韵文;铭在古代常刻在器物上或碑石上, 兼用于规戒、褒赞。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铭箴》: “箴铭异用, 罕施于代。” 2. 泛指规戒之言。 ▶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一三: “我方乞籴忽诵此, 箴铭磊落肝脾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