焰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yàn ㄧㄢˋ
1)火光:光~。
2)火苗:火~。烈~。气~。
·参考词汇:
blaze flame
- 焰光 1. 光焰;光华。 ▶ 唐 李群玉 《赠魏三十七》诗: “莫放焰光高二丈, 来年烧杀杏园花。” ▶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贡举》: “进士初擢第, 头上七尺焰光。” 2. 古 印度 对摩尼珠(即清净如意宝珠)的别称。 ▶ 《法苑珠林》卷四: “其土常有自然釜鍑。 有摩尼珠, 名曰焰光……置于鍑下, 饭熟光灭。”
- 焯辉 光耀。 ▶ 唐 白居易 《李诉赠太尉制》: “父子之功, 书于甲令, 俱为第一, 焯辉当时。”
- 焰势 指气焰炽盛的权贵。 ▶ 宋 留元刚 《<颜鲁公文集>后序》: “观所奏论事, 先白长官之疏, 婴逆鳞, 陵焰势, 抗言不忌。”
- 焯耀 光耀;昭著。 ▶ 唐 白居易 《博陵崔府君神道碑铭》: “鎡基富贵, 焯耀家邦。” ▶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三: “公( 沈葆桢 )自此一出, 累任封圻, 创举船政, 武功焯耀, 吏事修明, 威惠滂敷。”
- 焰口 yàn kou佛教用语,形容饿鬼渴望饮食,口吐火焰。和尚做法事向饿鬼施食叫放焰口。
- 焯着 显明;显著。 ▶ 元 孛术鲁翀 《大都路都总管姚公神道碑》: “公 至元 名臣, 勋德焯著。” ▶ 《明史‧韩观等传赞》: “ 韩观 诸人, 虽功最焯著, 而皆以威信震慑蛮荒。” ▶ 清 薛福成 《<浙东筹防录>序》: “其佐理营务处者, 则有知 宁波府 上元 宋君 源瀚 , 治行焯著, 识略颇闳。”
- 焰口经 泛指向饿鬼施食时所诵的经文。 有《焰口饿鬼经》、《焰口仪轨经》、《焰口施食仪》等。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 “僧所诵《焰口经》, 词颇俚。 然闻其召魂施食诸梵咒则实佛所传。” ▶ 清 袁枚 《新齐谐‧曹阿狗》: “其邻 曹 姓, 大族也, 于前夕果延僧人诵《焰口经》。”参见“ 焰口 ”。
- 焯然 昭著貌。 ▶ 《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端平三年》: “ 了翁 刻苦向学, 凡四十年, 国家人才, 焯然有称如 了翁 者几人?愿亟召还, 处以台辅。”
- 焰地 见“ 焰慧地 ”。
- 焯焯 1. 显著;昭然。 ▶ 唐 韩愈 《太学生何蕃传》: “司业、祭酒撰次 蕃 之群行焯焯者数十馀事, 以之升于礼部而以闻于天子。” ▶ 明 叶盛 《水东日记‧苏天爵<元文类>》: “夫有 元 名人文集, 如 王百一 、 阎高唐 、 姚牧菴 、 元清河 、 马祖常 、 元好问 之焯焯者, 今皆无传。” ▶ 清 钱谦益 《涂母王夫人五十序》: “通政夫妇大节焯焯, 国史彤史胥予言有徵焉。” 2. 谓明亮貌。 ▶ 《人民文学》1977年第10期: “远看像萤飞逐, 来近似流星焯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