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远山长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①同“水远山遥”。②谓山河辽阔。
- 水 shuǐ ㄕㄨㄟˇ1)一种无色、无臭、透明的液体:~稻。~滴石穿。~泄...
- 远山 1. 远处的山峰。  ...
- 长 (長)cháng ㄔㄤˊ1)两端的距离:~度。2)长度大,与“短”相对...
- 山长水远 shān cháng shuǐ yuǎn 【解释】比喻道路遥远艰险。【出处】唐·许浑《将为南行陪尚书崔公宴海榴堂》诗:“谩夸书剑无好处,水远山长步步愁。”【拼音码】scsy【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比喻道路遥远艰险
- 水远山遥 谓路程遥远。
- 山长 1. 唐 、 五代 时对山居讲学者的敬称。 如 唐 代刺史 孙丘 于 阆州 古 台山 置学舍, 延 尹恭初 为山长; 五代 蒋维东 隐居 衡岳 , 受业者称 蒋 为山长。 事见 宋 马永易 《实宾录》卷十一。 ▶ 宋 元 时为官立书院置山长, 讲学兼领院务; 明 清 时改由地方聘请。 ▶ 清 末改书院为学堂, 山长之制乃废。 ▶ 宋 范成大 《代儿童立春门贴诗》之三: “盛族推山长, 修龄号栎翁。” ▶ 元 吴养浩 《象山山长岳仲远美任》诗: “雅有 岳山长 , 三年今在兹。” ▶ 《文明小史》第二二回: “﹝总办﹞本是郎中放的知府, 因为办军装的事罣误了, 制台为他学问好, 请他做个书院的山长, 后来改了学堂, 便充总办之职。” 2. 隐者之称。 ▶ 《宋史‧雷简夫传》: “ 简夫 始起隐者, 出入乘牛, 冠铁冠, 自号‘山长’。” ▶ 宋 陆游 《遣兴》诗: “退归自合称山长, 变化犹应侍帝晨。”
- 远山 1. 远处的山峰。 ▶ 南朝 宋 谢灵运 《登临海峤与从弟惠连》诗: “杪秋寻远山, 山远行不近。” ▶ 唐 白居易 《晚望》诗: “独在高亭上, 西南望远山。” ▶ 胡鄂公 《北方实录》: “其初也, 若新月之腾海, 远山之雨霁, 若春花之乍放, 晓莺之婉啼。” 2. 形容女子秀丽之眉。 ▶ 唐 崔仲容 《赠歌姬》诗: “皓齿乍分寒玉细, 黛眉轻蹙远山微。” ▶ 宋 范成大 《次韵陈季陵寺丞求歙石眉子砚》: “宝玩何曾救枵腹, 但爱 文君 远山蹙。” ▶ 《天雨花》第十九回: “瓜子面儿多俊俏, 秋波如画口如樱。 两道远山分八字, 楚楚身材弱不胜。”参见“ 远山眉 ”。
- 远山眉 形容女子秀丽之眉。 典出《西京杂记》卷二: “ 文君 姣好, 眉色如望远山, 脸际常若芙蓉。”亦指美女。 ▶ 唐 杜牧 《少年行》: “豪持出塞节, 笑别远山眉。” ▶ 清 二石生 《评花小诗》之七二: “一桁虾须窣地垂, 病痕疏到远山眉。”
- 远山色 喻眉。 ▶ 唐 白居易 《井底引银瓶》诗: “忆昔在家为女时, 人言举动有殊姿: 婵娟两鬓秋蝉翼, 宛转双蛾远山色。” ▶ 宋 苏轼 《眉子石砚歌》: “又不见王孙青琐横双碧, 肠断浮空远山色。”参见“ 远山眉 ”。
- 远山黛 指秀美之眉。 用黛色画眉, 色如远山, 故谓。 旧题 汉 伶玄 《赵飞燕外传》: “ 合德 新沐, 膏九回沉水香为卷发, 号新髻;为薄眉, 号远山黛;施小朱, 号慵来妆。”
- 山遥水远 谓道路遥远。
- 山长水阔 见“山长水远”。
- 深山长谷 见“深山穷谷”。
- 水送山迎 水送山迎 基本解释:玩赏风景,寄情山水。也指旅途绵长。
- 水递 1. 递运饮泉水的驿站。 ▶ 唐 丁用晦 《芝田录‧李德裕》: “ 李太尉 ……在中书, 不饮京城水, 悉用 惠山 泉, 时有水递之号。” ▶ 清 钱谦益 《谢于昭远庙后茶次东坡和钱安道韵》: “行买山田入 阳羡 , 更置水递近石井。” ▶ 清 赵翼 《易罗池》诗: “ 陆羽 《茶经》愧未编, 赞皇 水递愁无路。” 2. 见“ 水递铺 ”。
- 水还火归 《圆觉经》: “我今此身, 四大和合, 所谓毛发齿皮肉筋骨脑垢色皆归于地, 吐涕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 暖气归火, 动转归风。 四大各离, 今者妄身在何处?”因以“水还火归”喻死亡。 ▶ 唐 李白 《为窦氏小师祭璇和尚文》: “呜呼!来无所从, 去复何适?水还火归, 萧散本宅。”参见“ 四大 ”。
- 水递夫 水递役夫。 ▶ 《宋史‧张咏传》: “﹝ 张咏 ﹞为 荆湖北路 转运使, 奏罢 归 峡 二州水递夫。”
- 水运绦儿 有光彩的丝带子。 ▶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 “系一条水运绦儿, 穿一对儿浅面钤口僧鞋。”
- 水递铺 水路驿站。 ▶ 《宋史‧张齐贤传》: “自 荆渚 至 桂州 , 水递铺夫数千户, 困于邮役, 衣食多不给, 论奏减其半。” ▶ 《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元年》: “内侍 杨永德 建请于 蔡 汴 河 置水递铺。”亦省称“ 水递 ”。 ▶ 清 吴伟业 《永和宫词》: “私买琼花新样锦, 自修水递进黄柑。”
- 水运仪象台 水运仪象台 基本解释:由浑仪、浑象和报时装置组合成的大型天文仪器。1086年由北宋天文学家苏颂和韩公廉设计制成。整座仪器高12米,宽约7米。分三层,上层放置浑仪,中层放浑象,下层放报时装置和动力设备。
- 水遁 shuǐdùn从水里逃跑。
- 水运 shuǐyùn用船舶、木筏等在江河、湖泊、海洋上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