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诀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指方士用于祝祷的口诀。
▶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祷雨》: “往往见 蒙古 人之祷雨者, 非若方士然, 至于印令、旗剑、符图、气诀之类, 一无所用, 惟取净水一盆, 浸石子数枚而已。”
- 诀 (訣)jué ㄐㄩㄝˊ1)高明的方法:~窍。秘~。2)用事物的主要内容...
- 气识 气量和见识。 ▶ 《资治通鉴‧周世宗显德二年》: “惟 朴 神峻气劲, 有谋能断, 凡所规画, 皆称上意, 上由是重其气识。”
- 气触 轻微地触犯。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贾儿》: “或去其一石, 则滚地作娇啼, 人无敢气触之。”
- 气调 1. 气概, 风度。 ▶ 南朝 陈 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 “加以风神爽朗, 气调清高, 流化亲朋, 善和纷诤。” ▶ 《隋书‧豆卢绩传》: “ 绩 器识优长, 气调英远, 总驭藩部, 风化已行。” ▶ 唐 张鷟 《游仙窟》: “容貌似舅, 潘安仁 之外甥;气调如兄, 崔季圭 之小妹。” ▶ 清 侯方域 《书<彭西园集>后》: “少多读书, 有气调。” 2. 气韵, 才调。 ▶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 “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 气调为筋骨, 事义为皮肤, 华丽为冠冕。” 3. 语气声调。 ▶ 老舍 《赵子曰》第四: “ 赵子曰 心中痛快多了, 说话的气调锋利有趣了。”
- 气褊 谓气性偏狭。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体性》: “ 公干 气褊, 故言壮而情骇。”
- 气谊 义气情谊。 ▶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潘庭坚王实之》: “ 王迈 实之 与 方 为年家, 气谊相好。” ▶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儇弄‧竹堂寺》: “ 唐伯虎 、 祝希哲 与 文徵仲 气谊甚深。” ▶ 《儒林外史》第二二回: “先生, 我们文章气谊, 何必拘这些俗情。”
- 气血方刚 犹血气方刚。谓精力正值旺盛。
- 气谊相投 见“气义相投”。
- 气血 1. 中医学名词。 指人体内的气和血。 中医学认为气与血各有其不同作用而又相互依存, 以营养脏器组织, 维持生命活动。 ▶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 “夫人生先受精神于天地, 后禀气血于父母。” ▶ 宋 梅尧臣 《种胡麻》诗: “胡麻养气血, 种以督儿曹。” ▶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老人血气多滞, 拜则支体屈伸, 气血流畅, 可终身无手足之疾。” 2. 气性。 ▶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一: “真正大英雄人, 却从战战兢兢、临深履薄处做将出来, 若是气血粗豪, 却一点使不着也。” 3. 精神, 精力。 参见“ 气血方刚 ”。
- 气象 qìxiàng①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②气象学。③情景;情况:一片新~。④气派;气势:~宏伟。
- 气蛊 1. 气愤。 ▶ 明 高明 《琵琶记‧临妆感叹》: “也不索气蛊, 也不索气蛊, 既受托了苹蘩, 有甚推辞, 索性做个孝妇贤妻, 也落得名标青史。” ▶ 明 康海 《中山狼》第三摺: “好教俺闷腾腾心头气蛊, 忿嗔手拍胸脯。” 2. 亦作“ 气臌 ”。 腹部肿胀的病症。 俗称气臌胀。 ▶ 明 高明 《琵琶记‧代尝汤药》: “你万千愁苦, 堆积在闷怀, 成气蛊, 可知道吃了吞还吐。” ▶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 “那乞僧气蛊已成, 毕竟不痊, 死了。” ▶ 柳青 《创业史》第二部第六章: “奶奶是个庄稼院胆小老婆儿, 害了气臌病不在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