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不忿儿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qìbùfènr
〈方〉看到不平的事,心中不服气。
- 气不忿 见“ 气不愤 ”。
- 儿 (兒)ér ㄦˊ1)小孩子:~戏。2)年轻的人(多指青年男子):男~。...
- 不忿 bùfèn(~儿)不服气;不平:心中颇有~之意。
- 气不平 qìbupíng[be indignant about unfairness] 遇到不公平的事就气愤他这样颠倒是非,偏袒一方,真叫人气不平
- 气不愤 亦作“气不忿”。 不服气。 ▶ 《金瓶梅词话》第十一回: “论起 春梅 又不是你房里丫头, 你气不愤还教他伏侍大娘就是了。” ▶ 《红楼梦》第六一回: “没的 赵姨奶奶 听了, 又气不忿, 反说太便宜了我。” ▶ 邓友梅 《话说陶然亭》: “﹝ 老管 ﹞想到自己是被人硬逼着走到这坟墓里来的, 既气不忿, 又委曲, 可又想不出离开这一夥他该往哪里去。”
- 气不过 qìbuguò[be unbearably indignant] 气得受不了两个过路人气不过,也加入了谴责的行列
- 上气不接下气 shàngqì bù jiē xiàqì[gasp for breath;be out of breath] 形容因为劳累或焦急而气喘得很厉害她上气不接下气地往山村跑去。――李娴娟等《血染的爱》
- 气丕丕 1. 劳累时大声喘气的样子。 ▶ 元 李五 《虎头牌》第二摺: “则你那疋马屹蹬蹬践路途, 我独自个气丕丕归庄院。” ▶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二摺: “见他可擦擦拖将去, 我与你气丕丕赶上来。” 2. 生气时呼吸急促的样子。 ▶ 元 无名氏 《连环计》第四摺: “则见他气丕丕的斜倚着门儿立。”
- 气不公 气不公拼音:qì bù gōng 注音:ㄑㄧˋ ㄅㄨˋ ㄍㄨㄙ 词语解释◎ 气不公 qìbugōng[be indignant] 因不公平的事而生气
- 气业 气节, 功业。 ▶ 宋 王禹偁 《送柳宜通判全州序》: “皇家平 吴 之明年, 随伪官得 雷泽 令……旅鬓生雪, 朱衣有尘。 知其气业者共惜之。” ▶ 宋 沈辽 《复作过商翁墓》诗: “平生气业许谁知, 官制应崇九尺碑。”
- 气下 谓勇气低落。 ▶ 《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七年》: “ 奕 豫戒之, 俟 约 气下, 安 突前持其马鞚, 因挟之而驰。”
- 气丧 犹言泄气, 沮丧。 ▶ 前蜀 杜光庭 《神仙感遇传‧虬髯客》: “客见之。 默居末坐, 气丧心死。 饮数杯, 招 靖 谓曰: ‘此真天子也。 ’” 宋 陆游 《游诸葛武侯书台》诗: “当时典午称猾贼, 气丧不敢当王师。” ▶ 郭沫若 《蜩螗集‧颂苏联红军》: “三年执政后的嗜杀狂已经是头垂而气丧。”
- 气(词) [qi]先秦时期,气用于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如伯阳父用气的“阴阳失序”来解释地震。到战国时代,《管子》、《孟子》、《庄子》、《荀子》都讲气。他们将气看作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标志。在汉代,气被认为是世界生成的重要因素,如王充在《论衡》中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到宋代,气的概念得到极大的发展,张载在《正蒙·乾称》说:“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程颢、程颐把气和道对立起来,认为道是理,理比气更为根本。朱熹融合张载和二程的观点,认为有理有气然后有物。明代的王廷相和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都继承了张载的学说,并有一定的发展。另外,气还用来描述一种精神现象,如孟子的“浩然之气”,宋明理学家的“圣贤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