氅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chǎng ㄔㄤˇ
1)大衣,外套:大~。
2)古代指一种像鹤的水鸟的羽毛,用以做衣服和仪仗中的旗幡:鹤~。戈~。戟~。
·参考词汇:
cloak
- 氅毦 一种羽毛饰物。 ▶ 《隋书‧炀帝纪上》: “先是, 太府少卿 何稠 、太府丞 云定兴 盛修仪仗, 于是课州县送羽毛。 百姓求捕之, 网罗被水陆, 禽兽有堪氅毦之用者, 殆无遗类。” ▶ 《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 “氅毦, 羽毛饰也。” ▶ 清 方以智 《通雅‧器用》: “今人大帽上系鶖翎, 即氅毦也。”
- 氄衣 细软的毛皮衣服。 ▶ 宋 叶适 《温州开元寺千佛阁记》: “隆栋深宇, 角胜于家;氄衣卉服, 交货于市, 四民之用日侈矣。”
- 氅衣 古代罩于衣服外的大衣, 可以遮风寒, 其形制不一。 ▶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 “氅衣, 有如道袍袖者, 近年陋制也。 旧制原不缝袖, 故名曰氅也, 彩素不拘。” ▶ 《红楼梦》第五二回: “把昨儿那一件孔雀毛的氅衣给他罢。”
- 氄毳 1. 鸟兽身上的细毛。 借指精致细软的毛皮。 ▶ 清 赵翼 《僧了凡衣狐裘》诗: “七条衣上带馀毡, 氄毳煌煌气色鲜。” 2. 指呢绒等毛织物品。 ▶ 清 龚自珍 《乞籴保阳》诗之四: “昨日 林尚书 , 衔命下海滨。 方当杜海物, 氄毳拒其珍。”
- 氆 pǔ ㄆㄨˇ1)〔~氇〕中国藏族地区出产的一种羊毛织品(“氇”读轻声)。
- 氄毨 鸟兽脱去旧毛, 换生新毛。 喻人因季节而更换服装。 ▶ 宋 晁补之 《谢赐春衣表》: “恭惟皇帝陛下宜人布政, 育物为功, 卉皮自适于阴阳, 氄毨同和于天地。”
- 氆氇 藏语音译, 为我国西北少数民族手工生产的一种羊毛织品。 可以做床毯、衣服等。 ▶ 明 汤显祖 《紫钗记‧河西款檄》: “俺帽结朝霞, 袍穿氆氇。” ▶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褐毡》: “其氍毹、氆氇等名称, 皆华夷各方语所命。” ▶ 《红楼梦》第一○五回: “氆氇三十卷。” ▶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 “其下剌麻数百, 皆偏袒右肩, 红氆氇为衣。”
- 氄毛 rǒngmáo[fine soft hair] 细小柔软的毛
- 氇 (氌)lǔ ㄌㄨˇ1)〔氆~〕见“氆”。
- 氄 rǒng ㄖㄨㄥˇ1)鸟兽细软而茂密的毛。氄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