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妇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手机版
- 有子女的妇女。
▶ 唐 韩愈 《苗氏墓志铭》: “三女有从, 二男知教, 闾里叹息, 母妇思效。”
▶ 鲁迅 《热风‧随感录二十五》: “最看不起女人的 奥国 人 华宁该尔 (OttoWeininger)曾把女人分成两大类: 一是‘母妇’, 一是‘娼妇’。”
- 母 mǔ ㄇㄨˇ1)妈妈,娘:~亲。~性。~系。慈~。~忧(称母亲去世)。...
- 妇 (婦)fù ㄈㄨˋ1)已婚的女子:~人。少(shào)~。2)妻,与“...
- 母妹 同母之妹。 别于庶妹。 ▶ 《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二年》: “﹝ 李惟诚 ﹞谦厚好书, 得众心。 其母妹为 李正己 子妇。” ▶ 胡三省 注: “母妹者, 惟诚 同母之妹也。”
- 母夫人 对别人母亲的尊称。 ▶ 唐 韩愈 《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太原王公神道碑铭》: “公讳 仲舒 , 字 弘中 。 少孤, 奉母夫人家 江 南。” ▶ 《新唐书‧藩镇传‧刘稹》: “中人与医至……辞以母夫人侍, 不可屏。” ▶ 宋 张孝祥 《高侍郎夫人墓志铭》: “侍郎薨时, 子长 尚幼, 凡 子长 学行卓然, 能自揭立不队其家声, 母夫人实教之也。”
- 母姊妹 同母之姊妹。 别于庶出之姊妹。 ▶ 《谷梁传‧文公十二年》: “其曰 子叔姬 , 贵也, 公之母姊妹也。” ▶ 范宁 注: “同母姊妹。”
- 母大虫 母老虎。 常用作凶悍妇女的绰号。 ▶ 《水浒传》第四九回: “他是我姑娘的女儿, 叫做 母大虫 顾大嫂 。” ▶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叛贼‧妇人行劫》: “畿南 霸州 文安 之间, 忽有一健妇剽掠, 诨名 母大虫 。” ▶ 《白雪遗音‧玉蜻蜓‧追诉》: “母大虫三字广传扬, 大官绅宦多惧怕, 何况我小小一庵堂。”
- 母子 1. 母亲和儿子。 ▶ 《左传‧隐公元年》: “公入而赋: ‘大隧之中, 其乐也融融!’ 姜 出而赋: ‘大隧之外, 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 汉 祢衡 《鹦鹉赋》: “痛母子之永隔, 哀伉俪之生离。” ▶ 唐 白居易 《母别子》诗: “以汝夫妇新嬿婉, 使我母子生别离。” ▶ 《水浒传》第二回: “﹝ 史进 ﹞说道: ‘师父只在此间过了, 小弟奉养你母子二人, 以终天年。 ’” 2. 本源。 偏义复词, 偏于“母”。 ▶ 《朱子语类》卷三: “先儒言‘口鼻之嘘吸为魂, 耳目之聪明为魄也’, 只说得大概, 却更有个母子, 这便是坎离水火, 暖气便是魂, 冷气便是魄。” ▶ 清 翟灏 《通俗编‧母子》: “母子犹云本元。 今人多有此语, 如所谓母子酱油之类。”
- 母夜叉 mǔyèchB[an ugly shrew or vixen] 比喻凶悍的妇女
- 母字 1. 母仪爱育。 ▶ 汉 焦赣 《易林‧蒙之晋》: “ 有莘 季女, 为 夏 妃后, 贵夫寿子, 母字四海。”参见“ 母仪 ”。 2. 指汉字结构的形符。 ▶ 清 曾国藩 《与朱仲我书》: “凡形声之字, 大抵以左体为母, 以右体之得声者为子, 而母字从无省画者。”
- 母国 祖国。 ▶ 孙中山 《中国内乱之因》: “凡是一个殖民地的人民, 只做一国的奴隶, 对于母国总可以享多少权利。” ▶ 郭沫若 《海涛集‧离沪之前》: “ 安娜 很平淡, 在她又不同, 是回她自己的母国。”
- 母家 1. 母亲的娘家。 ▶ 唐 韩愈 《唐故河东节度观察使荥阳郑公神道碑文》: “公讳 儋 , 少依母家 陇西 李氏 , 举止异凡儿。 其舅吏部侍郎 季卿 谓其必能再立 郑氏 。” ▶ 《诗‧王风‧扬之水》 宋 朱熹 题解: “今 平王 不能行其威令于天下, 无以保其母家, 乃劳天子之民, 远为诸侯戍守。” 2. 娘家。 ▶ 鲁迅 《彷徨‧祝福》: “ 卫老婆子 叫她 祥林嫂 , 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 ▶ 潘漠华 《冷泉岩》: “她和那个夥计逃出以后, 不久她的母家便知道他俩的行踪。”
- 母君 对别人母亲的尊称。 ▶ 宋 范仲淹 《鄠郊友人王君墓表》: “今殿中丞致仕, 母君随居 鄠 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