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痛西河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抱痛西河
基本解释:痛:哀痛;西河:古地名,战国魏地。原指指孔子弟子子夏在西河丧子而哭瞎眼睛的事。后泛指死了儿子而极其头痛。
- 抱痛 心怀伤痛。 ▶ 南朝 梁 江淹 《诣建平王上书》: “而下官抱痛圆门, 含愤狱户, 一物之微, 有足悲者。” ▶ 明 刘基 《书苏伯修御史断狱记后》: “而衔冤抱痛之民, 莫不伸眉引项, 若槁叶之待滋润。” ▶ 明 李贽 《与耿司寇告别书》: “苟万分一有失人之悔, 则终身抱痛, 死且不瞑目矣。” ▶ 南荃居士 《海侨春传奇》: “似这等抱痛衔哀那处言, 比似个丧家孤犬。”
- 西河 1. 河名。 古称 黄河 南北流向的部分为 西河 。 ▶ 《书‧禹贡》: “ 黑水 、 西河 惟 雍州 。” ▶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 武侯 浮 西河 而下。” ▶ 《史记‧卫将军列传》: “度 西河 , 至 高阙 。”前二者指流经今 山西 、 陕西 间的一段, 后者指今 宁夏 、 内蒙古 间自南而北的一段。 2. 古地区名。 ▶ 春秋 时 卫 地。 指 卫 之西境的 黄河 沿岸地区, 即今 河南 浚县 、 滑县 及其迤南、迤北一带。 ▶ 《史记‧孔子世家》: “其男子有死之志, 妇人有保 西河 之志。” ▶ 司马贞 索隐: “此 西河 在 卫 地, 非 魏 之 西河 也。” 3. 古地区名。 ▶ 战国 时 魏 地。 ▶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 子夏 居 西河 教授, 为 魏文侯 师。”一说在今 山 陕 间 黄河 左右, 又分为 陕西 大荔 、 韩城 和 山西 汾阳 等说, 又说在今 河南 安阳 , 其时 黄河 流经 安阳 之东, 西河 意即 河 西。 4. 《礼记‧檀弓上》: “﹝ 子夏 ﹞退而老于 西河 之上。”后即以“西河”为 孔子 弟子 子夏 的代称。 ▶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三: “﹝ 唐五经 ﹞聚徒五百辈, 以束修自给, 优游卒岁, 有 西河 、 济南 之风。”
- 西河仙人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天咫》: “旧言月中有桂, 有蟾蜍。 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 下有一人常斫之, 树创随合。 人姓 吴 名 刚 , 西河 人。 学仙有过, 谪令伐树。”后以为 吴刚 的代称。 ▶ 清 钱谦益 《效欧阳詹玩月》诗: “ 西河仙人 只有口, 喙长三尺不顾后。”
- 西河大鼓 xīhé-dàgǔ[a folk art form] 曲艺的一种。近代由冀中的弦子书和木板大鼓发展而成。唱腔依冀中语音,属板腔体结构。一人站唱,左手敲铜片,右手击书鼓,另有三弦、四胡伴奏。中长篇鼓书曲目丰富,以说为主,短段以唱为主
- 赞比西河 zànbǐxī hé[Zambezi River] 非洲中南部和东南部的河流,流经安哥拉、赞比亚、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注入印度洋,全长3540公里,是非洲第四大河
- 抱痾 抱痾 基本解释:1.亦作"抱疴"。 2.抱病。
- 抱瘵 抱病。 ▶ 唐 韦应物 《移疾会诗客元生与释子法朗因贻诸祠曹》诗: “抱瘵知旷职, 淹旬非乐闲。”
- 抱病 bào bìng有病在身:~工作。
- 抱癖 抱有某种癖好。 ▶ 明 李东阳 《张家湾旅宿用潘时用韵却寄》: “闭户端居长抱癖, 乘舟南去欲登仙。”
- 抱疾 抱病。 ▶ 晋 陶潜 《答庞参军》诗序: “吾抱疾多年, 不复为文。” ▶ 唐 徐夤《旅次寓题》诗: “途穷怜抱疾, 世乱耻登科。” ▶ 明 高启 《卧病东馆简诸友生》诗: “抱疾卧东城, 文墨成久荒。”
- 抱疹 抱病。 ▶ 宋 梅尧臣 《得曾巩秀才所附滁州欧阳永叔书答意》诗: “相望未得亲, 终朝如抱疹。”
- 抱真 保持真性。 ▶ 《参同契》卷下: “惟昔圣贤, 怀玄抱真。” ▶ 清 朱彝尊 《兴化李先生清寿诗》: “年今八十能抱真, 齿儿发秀目绿筋。”
- 抱疴 1. 宋 梅尧臣 《谢王汝州复劝饮》诗: “不死常抱疴, 于身宁自贵。” ▶ 清 吴嘉纪 《七歌》之二: “我昔抱疴母在时, 千里就医不相离。” ▶ 清 黄周星 《补张灵<崔莹合传>》: “忽抱疴, 数日不起。” 2. 抱病。 ▶ 宋 梅尧臣 《谢王汝州复劝饮》诗: “不死常抱疴, 于身宁自贵。” ▶ 清 吴嘉纪 《七歌》之二: “我昔抱疴母在时, 千里就医不相离。” ▶ 清 黄周星 《补张灵<崔莹合传>》: “忽抱疴, 数日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