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马之地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戎马之地
基本解释:戎马:战马,指军事。指军事要地。
- 戎马 róngmǎ<书>军马,借指从军、作战:~生涯ㄧ~倥偬(形容军务繁忙)。
- 戎马仓皇 谓战事紧急而忙于应付。
- 戎马倥偬 róng mǎ kǒng zǒng 【解释】戎马:本指战马,借指军事;倥偬:繁忙。形容军务繁忙。【出处】清·粱章钜《归田琐记·沪渎唱和诗序》:“此番不期而遇于戎马倥偬之中,真喜出望外矣。”【示例】然而于~,大势已烈,只手难撑,不得不以一死报国家。(清·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拼音码】rmkz【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英文】at a moment of military emergency
- 戎马劻勷 谓战乱不宁。
- 戎马生涯 指从事征战的生活、经历。
- 为之地 1. 给人提供事理的根据。 ▶ 《韩非子‧说难》: “有欲矜以智能, 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者, 多为之地。” ▶ 梁启雄 浅解: “《鶡冠子》: ‘理之所居谓之地。 ’谓事理的依据。” 2. 代为疏通说项;帮忙。 ▶ 宋 王明清 《挥麈三录》卷三: “ 汪 因谒之, 投分甚欢, 日夕往还, 三载之间, 益以胶固。 ▶ 万俟 还朝, 继而大拜。 首加荐引, 力为之地。 入朝七年间, 遂登政府。”亦省作“ 为地 ”。 ▶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倜傥好义》: “﹝ 仲庸 ﹞曰: ‘ 文友 贤而贫, 在六品选人中, 吾将与其子为地。 ’即走告当路者曰: ‘ 张文友 未疾病矣, 愿致仕。 ’因代入状中书, 遂获以奉政大夫 嘉定 知州致仕。”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西湖主》: “汝死无所矣!此公主所常御, 涂鸦若此, 何能为地?”
- 汗马之功 谓战功。
- 汗马之劳 ①指征战的劳苦。亦指战功。②指用马运输的劳累。
- 犬马之养 quǎn mǎ zhī yǎng 【解释】供养父母的谦辞。【出处】《论语·为政》:“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拼音码】qmzy【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 犬马之决 谓臣僚的果敢决断。
- 犬马之力 犹犬马之劳。
- 犬马之劳 quǎn mǎ zhī láo 【解释】愿象犬马那样为君主奔走效力。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出处】《汉书·孔光传》:“臣光智谋浅短,犬马齿臷诚恐一旦颠仆,无以报称。”【示例】李某不才,食禄多矣,无功报德,愿施~。(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三回)【拼音码】qmzl【灯谜面】雪橇飞奔【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英文】serve like a dog and a horse
- 犬马之年 犹犬马齿。
- 犬马之报 quǎn mǎ zhī bào 【解释】愿象犬马那样供人驱使,以报恩情。【出处】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二折:“吕布至死也不忘大德,当效犬马之报。”【拼音码】qmzb
- 犬马之疾 谦称自己的疾病。
- 竹马之交 zhú mǎ zhī jiāo 【解释】竹马:小孩当马骑的竹竿。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出处】唐·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示例】郭沫若《蔡文姬》第四幕第一场:“他和蔡文姬是~,他们是太亲密了。”【拼音码】zmzj【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 竹马之友 zhú mǎ zhī yǒu 【解释】指儿童时期的朋友。【出处】《晋书·殷浩传》:“少时吾与浩共骑竹马,我弃去,浩辄取之。”【拼音码】zmzy【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 竹马之好 谓兒童时期的交谊。
- 齿马之嫌 典出《礼记‧曲礼上》: “齿路马, 有诛。” ▶ 孔颖达 疏: “若论量君马岁数, 亦为不敬, 亦被责罚。”后用“齿马之嫌”指议论宫廷内部事务的嫌疑。 ▶ 明 沈榜 《宛署杂记‧奶口》: “执事者以事关内庭, 不敢犯齿马之嫌, 而所费无几。”亦作“ 齿马之惧 ”。 ▶ 明 沈榜 《宛署杂记‧志遗八》: “上干宫禁, 则有齿马之惧, 吾不敢记也。”
- 齿马之惧 见“ 齿马之嫌 ”。
- 一射之地 一箭所能达到的距离,约当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步。
- 一席之地 yī xí zhī dì 【解释】放一个席位的地方。比喻应有的一个位置【出处】《旧唐书·后妃传上》:“妇人智识不远,有忤盛情,然贵妃久承恩顾,何惜宫中一席之地,使其京戮,安忍取辱于外哉!”【示例】邓炬云《漫步南京路》:“那占着玻璃柜~的彩塑泥人,却比什么都吸引我。”【拼音码】yxzd【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比喻应有的一个位置
- 戎首元凶 戎首元凶 基本解释:戎首:挑起战争的首犯;元凶:制造祸端的大头目。指挑起战争的罪魁。
- 戎马倥傯 谓在战争中军务紧迫繁忙。
- 戎首 1. 发动战争的主谋、祸首。 ▶ 《礼记‧檀弓下》: “毋为戎首, 不亦善乎?” 郑玄 注: “为兵主来攻伐曰戎首。” ▶ 《新唐书‧长孙无忌传》: “ 宇文化及 父宰相, 弟尚主, 而身掌禁兵, 炀帝 处之不疑, 然而起为戎首, 遂亡 隋 。” ▶ 清 李渔 《玉搔头‧擒王》: “擒戎首, 胁从罔问。” ▶ 李大钊 《警告全国父老书》: “今遽背盟爽约, 躬为破坏 东亚 和平, 吞并 中国 领土之戎首。” 2. 首先挑起事端或带头做坏事的人。 ▶ 《晋书‧向雄传》: “ 雄 曰: ‘ 刘河内 ( 刘毅 )于臣, 不为戎首, 亦已幸甚, 安复为君臣之好!’”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三坟补逸下》: “自 始皇 、 武帝 好言神仙, 一时术流方士, 张大其说, 文士又从而和之, 遂以 穆王 为厉阶戎首。” ▶ 容闳 《西学东渐记》: “予已知此事之戎首为谁矣。” 3. 军队的主帅。 ▶ 《晋书‧谢玄传》: “复命臣荷戈前驱, 董司戎首。” ▶ 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 “是非惮于治兵, 敢辞戎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