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激涕零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gǎn jī tì líng
【解释】因感激而流泪。形容极度感激。
【出处】唐·刘禹锡《平蔡行》诗:“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示例】贾政听了,~,叩首不已。(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0七回)
【拼音码】gjtl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形容极度感激
【英文】shed grateful tears
- 感激 gǎn jī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涕零 ㄧ非常~你给我的...
- 涕零 tìlíng流泪:感激~(因感激而流泪)。
- 感激 gǎn jī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涕零 ㄧ非常~你给我的帮助。
- 感激士 意气激越的人。 ▶ 唐 高适 《李云南征蛮》诗: “肃穆庙堂上, 深沉节制雄。 遂令感激士, 得建非常功。”亦省作“ 感士 ”。 ▶ 清 恽敬 《<坚白石斋诗集>序》: “今夫思妇之朝吟必长, 无律吕以节之, 而未尝无抗与坠也;感士之夜啸必厉, 无声韵以限之, 而未尝无调与格也。”
- 感极涕零 感激之极而流下眼泪。形容极为感激。
- 感激不尽 gǎnjībùjìn[can't be thankful enough to] 形容因受对方好处而极为感动小生连日打搅,感激不尽。――《元曲选》
- 感爱 受感动而喜爱;感激爱戴。 ▶ 《红楼梦》第三四回: “ 王夫人 听了这话……心下越发感爱 袭人 。” ▶ 季新 《<红楼梦>新评》: “威力能支配人之恐怖心, 不能支配人之感爱心。” ▶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十: “幸而我兵士感爱我, 一直保护到解散前敌时。”
- 感物 1. 谓有感于怪异之事。 ▶ 《文选‧班彪<王命论>》: “是以 王 武 感物而折契, 吕公 睹形而进女。” ▶ 李善 注: “《汉书》曰: 高祖 常从 王媪 、 武负 贳酒, 时饮醉卧, 武负 、 王媪 见其上常有怪。” 2. 见物兴感。 ▶ 唐 韩愈 《荐士》诗: “念将决焉去, 感物增恋嫪。” ▶ 《诗刊》1977年第11期: “即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 感物咏志耳。” 3. 感动或感化他物。 ▶ 汉 班固 《幽通赋》: “精通灵而感物兮, 神动气而入微。” ▶ 《后汉书‧邳彤传》: “一夫荷戟大呼, 则千里之将无不捐城遁逃, 虏伏请降。 自上古以来, 亦未有感物动民其如此者也。” ▶ 明 刘基 《书绍兴府达鲁花赤九十子阳德政诗后》: “政之感人, 犹气之感物也。”
- 感甄 三国 魏 曹植 求 甄逸 女不遂, 废寝与食。 ▶ 甄 女后归 曹丕 , 被谗死。 ▶ 黄初 中 植 入朝, 丕 示以 甄后 遗物玉镂金带枕。 ▶ 植 还, 将息 洛水 上, 思 甄后 , 遂作《感甄赋》。 ▶ 丕 子 明帝 讳其事, 改为《洛神赋》。 见《文选‧曹植〈洛神赋〉》 李善 题注。 后用为追思恋人之典。 ▶ 唐 元稹 《代曲江老人百韵》: “ 班女 思移 赵 , 思王 赋《感甄》。” ▶ 吕志伊 《读史感赋》诗: “石磨 公干 犹平视, 枕荐 陈思 竟感 甄 。”
- 感生 见“ 感生帝 ”。
- 感深肺腑 又作:感人肺腑。
- 感生帝 古代认为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 因称其祖所感生之帝为“感生帝”。 亦省作“ 感帝 ”、“ 感生 ”。 ▶ 《周书‧武帝纪上》: “甲寅, 祠感生帝于南郊。” ▶ 《北史‧周纪下‧武帝》作“感帝”。 ▶ 《隋书‧高祖纪下》: “壬子, 亲祀感帝。” ▶ 宋 李如篪 《东园丛说‧杂说》: “五行之帝, 居太微中, 受命之君, 必感其精气而生。 东方木帝曰 灵威仰 , 西方金帝曰 白招拒 , 北方水帝曰 叶光纪 , 南方火帝曰 赤熛怒 , 中央土帝曰 含枢纽 。 故以木德受命有天下者则祭 灵威仰 , 金德受命有天下者则祭 白招拒 , 水德则祭 叶光纪 , 火德则祭 赤熛怒 , 土德则祭 含枢纽 。 谓之感生帝。” ▶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感生帝》: “ 乾德 初, 用博士 聂崇义 之言, 以 赤帝 为感生, 每岁正月祠, 用坛。”参阅《礼记‧大传》“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 汉 郑玄 注。
- 感涕 1. 感伤的眼泪。 ▶ 唐 陈子昂 《登蓟州楼送贾兵曹入都》诗: “孤负平生愿, 感涕下沾襟。” 2. 感动得落泪。 ▶ 《宋史‧苏轼传》: “ 宣仁后 与 哲宗 亦泣, 左右皆感涕。” ▶ 清 查慎行 《送高江村先生南归即次纪恩六章原韵》之五: “此意旁观犹感涕, 那教身受不生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