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长卿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手机版
- 1、徐长卿,人名也,常以此药治邪病,人遂以名之。
2、中药名,为萝藦科植物徐长卿Cynanchum paniculatum (Bge.) Kitag. 的根及根茎或带根全草,亦名鬼督邮(《本经》)、别仙踪(《本草图经》)、料刁竹(《生草药性备要》)等。味辛, 性温.入肝、胃经.功能: 镇痛、止咳、利水消肿、活血解毒.主治: 胃痛、牙痛、风湿疼痛、经期腹痛、慢性气管炎、腹水、水肿、痢疾、肠炎、跌打损伤、湿疹、荨麻疹、毒蛇咬伤.内服, 煎汤, 3~9g;入丸剂或浸酒.外用: 捣敷或煎水洗。徐长卿根的主要成分是丹皮酚(牡丹酚)、黄酮甙、氨基酸、糖类, 并含微量生物碱。
3、萝藦科牛皮消属植物Cynanchum paniculatum (Bge.)Kitag. 。特征:多年生草本,高40~60厘米。生于草坡、多石砾山坡或灌丛中。根状茎短小,密生棕色长细根。叶对生;叶片线状披针形,长5~14厘米。夏季开花;复聚伞花序腋生;花黄绿色。普荚果长角状。种子顶端有一簇白色长毛。[附注]徐长卿形状与柳叶白前相似,但寥刁竹根状茎短小,叶表面疏生短毛,花序和叶等长或比叶长,分枝,花黄绿色;而柳叶白前的根状茎细长,叶无毛,花序比叶短,不分枝,花暗紫色。两者效用不同,应予区别。
- 长卿 1. 螃蜞的异名。 ▶ 晋 崔豹 《古今注‧鱼虫》: “蟛蜞, 小蟹也。 生长海边涂中, 食土, 一名‘长卿’。” 2. 汉 辞赋家 司马相如 的字。 ▶ 相如 未遇时家徒四壁, 后为 武帝 所赏识, 以辞赋名世。 诗文中常用以为典。 ▶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 “吾徒匹夫, 加之罄困, 家有 长卿 壁立之贫, 腹怀 翳桑 绝粮之馁。” ▶ 唐 高适 《酬裴秀才》诗: “ 长卿 无产业, 季子 惭妻嫂。” ▶ 宋 苏轼 《次韵孔文仲推官见赠》: “胡不学 长卿 , 预作封禅词。” II指六卿之长。 ▶ 清 唐甄 《潜书‧卿牧》: “冢宰辅相天子, 无所不理。 今名为吏(吏部尚书), 但主除吏。 当授使授, 当陟使陟, 当黜使黜, 不过注簿一小吏, 乌得为长卿!五卿皆然, 不可以不正, 请复名为冢宰。”参见“ 六卿 ”。
- 长卿疾 见“ 长卿病 ”。
- 长卿病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 相如 口吃而善著书。 常有消渴疾。”后以“长卿病”形容文人之病。 ▶ 唐 杜甫 《同元使君舂陵行》诗: “我多 长卿 病, 日夕思朝廷。” ▶ 唐 杜甫 《奉赠萧二十使君》诗: “不达 长卿 病, 从来 原宪 贫。”亦作“ 长卿疾 ”。 ▶ 唐 皇甫冉 《送魏六侍御葬》诗: “谁知 长卿 疾, 歌赋不还 邛 。”
- 徐陈 汉 徐干 和 陈琳 的并称。 ▶ 《文选‧陆厥<奉答内兄希叔>诗》: “离宫收杞梓, 华屋富 徐 陈 。” ▶ 李善 注: “《魏志》曰: ‘ 文帝 为五官郎将, 北海 徐干 , 广陵 陈琳 , 并见友善。 ’” 唐 张说 《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诗: “ 徐 陈 尝并作, 枚 马 亦同时。”
- 徐陵 徐陵 基本解释:徐陵(507-583) : 南朝陈文学家。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梁时,官东宫学士。入陈,官至尚书左仆射、中书监。为宫体诗代表作家之一,编有《玉台新咏》传世。明人辑有《徐仆射集》。
- 徐霞客 徐霞客 基本解释:徐霞客(1587-1641) : 明末旅行家、地理学家。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属江苏)人。自青年时代起就开始旅行,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北至燕、晋(今河北、山西),南及云、贵和两广。前后三十余年,将其沿途所观情况,按日记载。有关喀斯特地貌的详细记述和探索居当时世界先进水平。著有《徐霞客游记》。
- 徐迟 徐迟 基本解释:徐迟(1914-1996) : 作家、翻译家。浙江吴兴(今湖州)人。曾任《人民中国》编辑、《诗刊》副主编、中国作协武汉分会主席。著有诗集《最强音》、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散文集《法国,一个春天的旅行》等。译有《托尔斯泰传》等。
- 徐达 徐达 基本解释:徐达(1332-1385) : 明初大将。字天德,濠州(治今安徽凤阳)人。农家出身。元末参加朱元璋军,有勇谋,与常遇春齐名。被朱元璋任为大将军,攻灭张士诚,又北伐灭元,并分兵平定北方各地。后又连年出击元将扩廓帖木儿(即王保保)。任右丞相,封魏国公。死后追封中山王。
- 徐顾 方言。 犹言注意, 留神。 ▶ 《金瓶梅词话》第七九回: “我往房里取草纸去来, 那 玉楼 也不徐顾。”
- 徐趋 犹徐步, 徐行。 ▶ 《礼记‧玉藻》: “君与尸行接武, 大夫继武, 士中武, 徐趋皆用是;疾趋则欲发, 而手足毋移。” ▶ 郑玄 注: “君、大夫、士之徐行也, 皆如与尸行之节也。” ▶ 姜宸英 《湛园札记》: “徐趋对下疾趋, 则趋犹行也。” ▶ 《战国策‧赵策四》: “左师 触讋 愿见太后。 太后盛气而揖之。 入而徐趋, 至而自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