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臣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朝臣。
▶ 《史记‧吴王濞列传》: “ 汉 廷臣方议削 吴 , 吴王 恐削地无已, 因以此发谋, 欲举事。”
▶ 宋 曾巩 《送丁琰序》: “诸郡守、县令以罪不任职或黜或罢者, 相继于外。 于是下诏书, 择廷臣, 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
▶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三公荐人》: “遣廷臣整理边关粮草。”
- 廷 tíng ㄊㄧㄥˊ1)封建时代君主受朝问政的地方:朝(cháo)~。宫...
- 臣 chén ㄔㄣˊ1)君主时代的官吏,有时亦包括百姓:~僚。~子。~服。...
- 廷见 指百官朝见皇帝。 ▶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 建 为郎中令, 事有可言, 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 如不能言者。” ▶ 《资治通鉴‧汉武帝建元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 “廷见, 谓于百官正朝毕集之时。”
- 廷策 谓会试中式者, 天子亲自策问于朝廷。 ▶ 宋 岳珂 《桯史‧宸奎坚忍字》: “辛丑岁将廷策多士。” ▶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二: “﹝ 史学优 ﹞年五十, 擢南省魁, 后中廷策。”
- 廷议 1. 在朝廷上商议或发表议论。 ▶ 《后汉书‧方术传上‧郭宪》: “时 匈奴 数犯塞, 帝患之, 乃召百僚廷议。” ▶ 唐 韩愈 《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 “公卿廷议以转运使不得其人, 宜选才干之士往换之。” 2. 指朝廷上的议论。 ▶ 清 李慈铭 《庚午书事》诗: “夷酋方丧魄, 廷议急和戎。”
- 廷疏 在朝廷上向皇帝面奏。 ▶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梅尧臣》: “《倦游杂录》载, 唐介 为台官, 廷疏宰相之失, 仁庙 怒, 谪 英州 别驾。”
- 廷讯 在朝廷上审讯。 ▶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 “是冬, 张广泗 至京廷讯, 责以挟师观望之罪。” ▶ 《清史稿‧宣宗纪一》: “上廷讯 张格尔 , 磔于市。”
- 廷理 春秋 时 楚国 官名, 掌刑狱。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 荆庄王 有茅门之法, 曰: ‘群臣大夫、诸公子入朝, 马蹄践溜者, 廷理斩其輈, 戮其御。 ’” 汉 刘向 《说苑‧至公》: “ 楚 令尹 子文 之族有干法者, 廷理拘之, 闻其令尹之族也而释之。”
- 廷论 1. 在朝廷上辩论。 ▶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上怒内史曰: ‘公平生数言 魏其 、 武安 长短, 今日廷论, 局趣效辕下驹, 吾并斩若属矣。 ’” 晋 袁宏 《后汉纪‧章帝纪下》: “上善《谷梁》, 后大儒 萧望之 等廷论二家同异, 多从《谷梁》。 由是《谷梁》学复兴。” ▶ 宋 陈亮 《王圭确论如何》: “诸公亦奋然并见其才, 而无相媢之意, 虽至于廷论之际, 辩其所长, 如数黑白, 则诸公岂不各以自慰哉!” 2. 朝廷上的议论。 ▶ 明 王世贞 《少保王公督府奏议序》: “下有不一之将心, 而上有不一之廷论。”
- 廷珪墨 廷珪墨拼音:tíng guī mò 注音:ㄊㄧㄥˊ ㄍㄨㄟ ㄇㄛˋ 词语解释南唐 墨官 李廷珪 (本姓 奚 ,后赐姓 李 )所制作的墨,坚如玉,纹如犀,自 宋 以来推为第一,世称“廷珪墨”,亦省称“ 廷珪 ”。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 吴幵 正仲 家蓄 唐 以来墨,诸 李 所製皆有之,云无出廷珪之右者,其坚利可以削木。渠书《华严经》一部半,用廷珪才研一寸,其下四秩用承宴墨,遂至二寸,则胶法可知矣。”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四·廷珪墨》:“ 李廷珪 之墨,形制不一,有圆饼龙蟠而剑脊者,有四浑厚长剑脊而两头尖者,又有如弹丸而龙蟠者,皆用金泥,但传久模糊或貰而无者矣。原墨一料用珍珠三两、玉屑一两,捣万杵而成,故久而刚坚不坏。”
- 廷评 见“ 廷尉平 ”。
- 廷珪 廷珪拼音:tíng guī 注音:ㄊㄧㄥˊ ㄍㄨㄟ 词语解释见“ 廷珪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