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布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Thimphu]
不丹首都。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拉伊达克河河岸。1962年被定为政府所在地。喇嘛庙札什曲宗堡是不丹一座传统的寺庙和传统的不丹建筑典范之一,现为皇家政府公署。当地经济主要依靠农业和伐木业。人口约30,000(1993)。
- 廷平 见“ 廷尉平 ”。
- 廷尉评 见“ 廷尉平 ”。
- 廷折 在朝廷上当众折辱。 ▶ 《陈书‧后主纪》: “欲听昌言, 不疲痹足;若逢廷折, 无惮批鳞。” ▶ 《新唐书‧柳范传》: “帝怒, 拂衣起。 顷之, 召谓曰: ‘何廷折我?’ 范 谢曰: ‘主圣则臣直, 陛下仁明, 臣敢不尽愚!’帝乃解。”
- 廷尉平 亦作“廷平”。 亦作“廷尉评”。 亦作“廷评”。 官名, 汉 时为廷尉属官。 ▶ 宣帝 地节 三年, 初置廷尉平四人: 称左右平, 秩六百石。 ▶ 东汉 光武帝 省右平, 唯有左平一人, 掌平决诏狱事。 ▶ 魏 晋 以后不分左右, 直谓之廷尉评。 ▶ 北魏 、 北齐 及 隋 各设廷尉评一人。 ▶ 隋文帝 开皇 三年罢。 至 炀帝 及 唐太宗 时复置评事, 属大理寺, 但一般仍以“廷评”称之。 ▶ 《汉书‧刑法志》: “今明主躬垂明听, 虽不置廷平, 狱将自正。” ▶ 晋 潘岳 《闲居赋》序: “逮事 世祖武皇帝 , 为 河阳 、 怀 令, 尚书郎, 廷尉平。” ▶ 《北史‧元顺传》: “时三公曹令史 朱晖 素事录尚书 高阳王 雍 , 雍 欲以为廷尉评, 频烦托 顺 , 顺 不为用。” ▶ 唐 杜甫 《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诗: “廷评近要津, 节制收英髦。” ▶ 唐 李商隐 《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诗: “廷评日下握灵蛇, 书记眠时吐彩凤。”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后汉书‧百官志二》、《通典‧职官七》。
- 廷授 由朝廷任命。 ▶ 唐 韩愈 《平淮西碑》: “ 蔡 帅之不廷授, 于今五十年, 传三姓四将, 其树本坚。”
- 廷尉 官名。 ▶ 秦 始置, 九卿之一, 掌刑狱。 ▶ 汉 初因之, 秩中二千石。 ▶ 景帝 时改称大理, 武帝 时复称廷尉。 ▶ 东汉 以后, 或称廷尉, 或称大理, 又称廷尉卿。 ▶ 北齐 至 明 清 皆称大理寺卿。 参阅《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续文献通考‧职官十三》、《历代职官表》卷二“大理寺”。
- 廷对 1. 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 ▶ 《后汉书‧邳彤传》: “ 彤 廷对曰: ‘议者之言皆非也。 ’”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 陶文毅公 丰裁峻整, 好议论人物, 惟恐不尽, 虽廷对亦然。” 2. 指皇帝在朝廷上召问臣下, 使奏对政事。 ▶ 《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佑六年》: “伏望陛下念根本之重, 为宗庙之计……廷对大臣, 审择宫邸。” 3. 即廷试。 ▶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七: “ 庠 果为南省第一, 不及廷对而死。” ▶ 《明史‧忠义传四‧李中正》: “ 万历 末, 举会试, 以 天启 二年赴廷对, 授 承天府 推官, 迁兵部主事。” ▶ 王闓运 《李仁元传》: “以进士廷对, 第高同列。”
- 廷掾 县令的属吏。 ▶ 《史记‧滑稽列传》: “ 邺 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 收取其钱得数百万, 用其二三十万为 河伯 娶妇, 与祝巫共分其馀钱持归。” ▶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五: “ 汉 县有廷掾, 监乡五部, 春、夏为劝农掾, 秋、冬为制度掾。”
- 廷寄 tíngjì[a confidential letter sent direct from the palace to the highest provincial officials] 清廷给地方高级官员的谕旨,不由内阁寄出,而由军机处密封交兵部捷报处寄往各省,直接书上某官“开拆”,叫“廷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