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车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1. 传说帝王有德, 天下太平, 则山车出现, 古代以为祥瑞之物。
▶ 《礼记‧礼运》“山出器车” 孔颖达 疏引《礼纬斗威仪》: “‘其政大平, 山车垂钩。 ’注云: ‘山车, 自然之车;垂钩, 不揉治而自圆曲。 ’”
▶ 《太平御览》卷七七三引《孝经援神契》: “ 虞舜 德盛于山陵, 故山车出。 山者, 自然之物也, 山藏之精。”
▶ 《后汉书‧舆服志上》: “ 秦 并天下, 阅三代之礼, 或曰 殷 瑞山车, 金根之色。”
▶ 刘昭 注: “ 殷 人以为大路, 于是 始皇 作金根之车。
▶ 殷 曰(乘)﹝桑﹞根, 秦 改曰金根。”
▶ 晋 王嘉 《拾遗记‧轩辕黄帝》: “﹝ 轩辕黄帝 ﹞泛河沉璧, 有泽马群鸣, 山车满野。”
▶ 《宋书‧符瑞志下》: “山车者, 山藏之精也。 不藏金玉, 山泽以时, 通山海之饶, 以给天下, 则山成其车。”
▶ 《隋书‧礼仪志五》: “玉辂, 禋祀所用……昔 成汤 用而郊祀, 因有山车之瑞, 亦谓桑根车。”
2. 一种有棚的车。
▶ 《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元年》: “初, 上皇每酺宴, 先设太常雅乐坐部、立部, 继以鼓吹、胡乐、教坊、府县散乐、杂戏, 又以山车、陆船载乐往来。”
▶ 胡三省 注: “山车者, 车上施棚阁, 加以彩缯, 为山林之状。”
▶ 《宋史‧礼志十六》: “是岁, 东封 泰山 , 所过州府, 上御子城门楼, 设山车、彩船载乐, 从臣侍坐, 本州父老、进奉使、蕃客悉预。”
- 山 shān ㄕㄢˉ1)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崖。~峦。~川。~路...
- 车 (車)chē ㄔㄜˉ1)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火~。~驾(帝王的马车...
- 山轿 shānjiào用椅子捆在杠子上做成的乘坐用具,由人抬着走。
- 山身 山形。 ▶ 明 袁宏道 《戊戌元日踏青真州东郊得度字》诗: “雪尽露山身, 沙平吞水步。”
- 山辉川媚 山辉川媚 基本解释:辉:光辉;媚:美好。形容风景非常优美。
- 山踯躅 杜鹃花的别称。 ▶ 唐 韩偓 《见花》诗: “血染 蜀 罗山踯躅, 肉红宫锦海棠梨。”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六‧山踯躅》。
- 山辣 山柰的别名。 ▶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山柰》: “山柰, 俗讹为三柰, 又讹为山赖, 皆土音也。 或云: 本名山辣, 南人舌音呼山为三, 呼辣为赖, 故致谬误, 其说甚通。”
- 山路 shānlù山间的道路:~崎岖。
- 山述 古代通天冠上的装饰。 ▶ 《后汉书‧舆服志下》: “﹝通天冠﹞前有山, 展筒为述, 乘舆所常服……远游冠, 制如通天, 有展筒横之于前, 无山述, 诸王所服也。” ▶ 《晋书‧舆服志》: “﹝高山冠﹞制似通天。 顶直竖, 不斜却, 无山述展筒。”
- 山趾 亦作“山址”。 山脚。 ▶ 汉 焦赣 《易林‧小畜之咸》: “原出陵足, 行于山趾。” ▶ 唐 李翱 《独孤常侍墓志》: “公寿何迫, 百年中止, 丧车东去, 托骨山趾。” ▶ 元 邓牧 《伯牙琴‧雪窦游志》: “次 妙高台 , 危石突岩畔, 俯视山址, 环凑不见来路。” ▶ 清 顾炎武 《北岳辨》: “ 恒山 之绵亘几三百里, 而 曲阳 之邑于平地, 其去山趾又一百四十里。”
- 山迳 同“山径”。 山间小路。 ▶ 唐 杜甫 《宿江边阁》诗: “暝色延山迳, 高斋次水门。” ▶ 宋 真山民 《晓行山间》诗: “一二里山迳, 两三声晓莺。”
- 山趺 山脚。 ▶ 鲁迅 《集外集拾遗‧怀旧》: “我走及 幌山 , 已垂暮, 山颠乔木虽略负日脚, 而山趺之田禾已受夜气, 色较白日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