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越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古代对南方山区少数民族的通称。
▶ 《后汉书‧灵帝纪》: “ 丹阳 山 越 贼围太守 陈夤 , 夤 击破之。”
▶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分部诸将, 镇抚山 越 , 讨不从命。”
▶ 《新唐书‧裴休传》: “剧贼 栗鍠 诱山 越 为乱, 陷州县。”
▶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三国志四‧山越》: “山 越 者, 自 周 秦 以来, 南蛮总称百 越 , 伏处深山, 故名山 越 。”
- 山 shān ㄕㄢˉ1)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崖。~峦。~川。~路...
- 越 yuè ㄩㄝˋ1)度过,超出:~过。~冬。~级。~轨。~权。~境。~位...
- 巴山越岭 bā shān yuè lǐng 【解释】巴:攀援。攀山过岭。形容善于登山行走【出处】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二折:“人似巴山越岭彪,马跨翻江混海虬。”【拼音码】bsyl【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形容善于登山行走
- 翻山越岭 fān shān yuè lǐng 【解释】翻越不少山头。形容走山路的艰苦。【拼音码】fsyl【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长途跋涉,旅途辛苦【英文】climb over the hills
- 逾山越海 越过山海。谓长途跋涉。
- 山足 山脚。 ▶ 《诗‧大雅‧早麓》“瞻彼旱麓” 毛 传: “麓, 山足也。” ▶ 唐 徐浩《谒禹庙》诗: “山足灵庙在, 门前清镜流。” ▶ 宋 梅尧臣 《三层瀑》诗: “山头出飞瀑, 落落鸣寒玉;再落至山腰, 三落至山足。” ▶ 清 唐孙华 《东林寺》诗: “我行山足下, 了不闻铃铎。”
- 山走石泣 山走石泣 基本解释:山在变动,石头在哭泣。原指桀施暴政即将灭亡。后泛指暴虐的政权即将灭亡。
- 山趺 山脚。 ▶ 鲁迅 《集外集拾遗‧怀旧》: “我走及 幌山 , 已垂暮, 山颠乔木虽略负日脚, 而山趺之田禾已受夜气, 色较白日为青。”
- 山资 亦作“山赀”。 过隐居生活所需的费用。 ▶ 《南齐书‧王秀之传》: “出为 晋平 太守, 至郡期年, 谓人曰: ‘此邦丰壤, 禄俸常充。 吾山资已足, 岂可久留以妨贤路。 ’” 唐 唐彦谦 《任潜谋隐之作》诗: “为问山资何次第, 祗馀丹诀转凄凉。” ▶ 宋 陆游 《览镜有感》诗: “阅世久应书鬼录, 强颜那复乞山资。” ▶ 明 袁宏道 《暑中舟行入村舍偕冷云及明教居士》诗: “官税租能给, 山赀了不半。”
- 山趾 亦作“山址”。 山脚。 ▶ 汉 焦赣 《易林‧小畜之咸》: “原出陵足, 行于山趾。” ▶ 唐 李翱 《独孤常侍墓志》: “公寿何迫, 百年中止, 丧车东去, 托骨山趾。” ▶ 元 邓牧 《伯牙琴‧雪窦游志》: “次 妙高台 , 危石突岩畔, 俯视山址, 环凑不见来路。” ▶ 清 顾炎武 《北岳辨》: “ 恒山 之绵亘几三百里, 而 曲阳 之邑于平地, 其去山趾又一百四十里。”
- 山赀 见“ 山资 ”。
- 山路 shānlù山间的道路:~崎岖。
- 山贼 据山立寨或出没于山林的盗贼。 ▶ 《后汉书‧侯霸传》: “ 霸 到, 即案诛豪猾, 分捕山贼, 县中清静。” ▶ 《宋书‧谢灵运传》: “﹝ 谢灵运 ﹞尝自 始宁 南山伐木开迳, 直至 临海 , 从者数百人。 ▶ 临海 太守 王琇 惊骇, 谓为山贼, 徐知是 灵运 , 乃安。” ▶ 《西湖佳话‧葛岭仙迹》: “后因东南一带反了无数山贼, 朝廷敕令都督 顾秘 统领大兵往讨之。” ▶ 孙中山 《建国方略‧知行总论》: “上自帝王, 下逮黎庶, 乃至山贼海盗, 无不羡仰文艺。”
- 山踯躅 杜鹃花的别称。 ▶ 唐 韩偓 《见花》诗: “血染 蜀 罗山踯躅, 肉红宫锦海棠梨。”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六‧山踯躅》。
- 山货 shānhuò①山区的一般土产,如山查、榛子、栗子、胡桃等。②指用竹子、木头n④苈椤⒋痔沾傻戎瞥傻娜沼闷魑铮缟ㄖ恪Ⅳせ⒙樯⑸彻⑼吲璧龋骸獭?山积; shānjī〈书〉东西极多,堆得像山一样: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