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从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手机版
- qūcóng
对外来压力不敢反抗,勉强服从:决不~于恶势力。
- 屈 qū ㄑㄩˉ1)使弯曲,与“伸”相对:~曲(qū)。~折。~膝。~伸(...
- 从 (從)cóng ㄘㄨㄥˊ1)依顺:顺~。盲~。~善如流。2)采取,按照...
- 屈伏 1. 屈服;屈身事人。 ▶ 《晋书‧刘曜载记》: “为之拜者, 屈伏于人也。” ▶ 清 唐甄 《潜书‧善游》: “刚直之臣, 不能匡君, 耻于屈伏, 乃不避杖夹斩磔之刑, 以与天子争胜。” ▶ 郭沫若 《蒲剑集‧青年哟, 人类的春天》: “伟大的人便能以后谢的精神力量统御早衰的肉体官能, 决不向老衰屈伏。” 2. 犹潜藏。 ▶ 《素问‧至真要大论》: “所谓胜至, 报气屈伏而未发也。” ▶ 孟进 《冀察热进军漫记》: “敌人益发不敢动了, 屈伏在山底下散开了。” 3. 曲折起伏。 ▶ 唐 李白 《宿虾湖》诗: “明晨 大楼 去, 冈陇多屈伏。”
- 屈人 1. 使人屈服。 ▶ 《孙子‧谋攻》: “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 ▶ 汉 扬雄 《法言‧重黎》: “屈人者克, 自屈者负。” ▶ 《前汉演义》第三六回: “欲要 匈奴 臣服, 只有和亲一策……这乃是不战屈人的长策呢。” 2. 受委屈的人。 ▶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下: “ 苗绅 贬 南中 , 崔相国 彦昭 其故人也, 见而悯焉, 呼 绅 至第而慰勉之曰: ‘ 苗十 大是屈人!’” 3. 蒺藜的别名。 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蒺藜》。
- 屈伸 亦作“屈申”。 1. 屈曲与伸舒。 ▶ 《礼记‧乐记》: “屈伸俯仰, 缀兆舒疾, 乐之文也。” ▶ 《后汉书‧张奂传》: “蛇能屈申, 配龙腾蛰。” ▶ 明 方孝孺 《书夷山稿序后》: “人之穷达, 在心志之屈伸, 不在贵贱贫富。” ▶ 张素 《足疾一百馀日始杖行室中》诗: “屈伸非比无名指, 便有 秦 医孰使闻。” 2. 进退。 ▶ 《荀子‧不苟》: “与时屈伸, 柔从若蒲苇, 非懦怯也。” ▶ 《宋书‧宗室传‧道规》: “兵法屈申有时, 不可苟进。” ▶ 唐 魏归仁 《宴居赋》: “屈伸委运, 行用随时。” ▶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十: “有人既发展自我的个性, 又能排除一切妨碍他的主观困难环境而进取, 屈伸自如, 从容自在。”
- 屈产 春秋 晋 地名, 产良马。 ▶ 《公羊传‧僖公二年》: “请以 屈产 之乘与 垂棘 之白璧, 往必可得也。” ▶ 何休 注: “ 屈产 , 出名马之地。” ▶ 宋 王禹偁 《大阅赋》: “又若 屈产 新羁, 渥洼 逸驾, 汗血兰筋, 腾霜照夜。”一说为 屈 地所产。 见《左传‧僖公二年》 杜预 注。
- 屈佐 屈就副职。 ▶ 《宋书‧袁淑传》: “ 淑 始到府, 浚 引见, 谓曰: ‘不意舅遂垂屈佐。 ’”
- 屈事 1. 屈身侍奉。 ▶ 《前汉演义》第四二回: “但恐内外功臣, 各怀异志, 若知皇上崩逝, 未必肯屈事少主。” 2. 指委屈的事。 ▶ 《征四寇》第二回: “ 宋江 听罢便曰: ‘这般屈事, 我怎地知!’”
- 屈体 1. 谓降低身分。 ▶ 汉 桓宽 《盐铁论‧褒贤》: “万乘之主, 莫不屈体卑辞重币请交, 此所谓天下名士也。” ▶ 宋 苏轼 《张文定公墓志铭》: “自将相公卿宿贵之人, 皆争屈体以收礼后辈。”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宦娘》: “宿当不妨, 但少床榻;不嫌屈体, 便可藉槁。” 2. 犹屈膝。 指屈服、投降。 ▶ 《北齐书‧颜之推传》: “嗟将相之骨鲠, 皆屈体于犬羊。” ▶ 唐 李白 《赠新平少年》诗: “屈体若无骨, 壮心有所凭。” ▶ 《金瓶梅词话》第四九回: “请巡按屈体求荣。” 3. 弯曲身躯。 ▶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 “宿昔之间, 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 旬日而大盈抱, 屈体相就, 根交于下, 枝错于上。”
- 屈乏 穷竭困顿。 ▶ 宋 范仲淹 《议守》: “馈输满道, 千里不绝, 国用民力, 日以屈乏。”
- 屈佚草 见“ 屈轶 ”。
- 屈临 犹屈驾。 敬辞。 用于邀请宾客光临。 ▶ 《晋书‧贺循传》: “谨遣参军 沈祯 衔命奉授, 望必屈临, 以副倾迟。” ▶ 宋 苏轼 《与范梦得》: “郊外路远, 不当更烦屈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