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引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手机版
- 皇帝宣召大臣, 由内侍引见, 称“宣引”。
▶ 宋 周必大 《玉堂杂纪》卷中: “﹝ 必大 ﹞得旨, 赴 东华门 祗候宣引。 日已晡, 闻有内宴, 小黄门出云: ‘恐改日引。 ’然不敢退。 酉后, 忽宣入 选德殿 。”
▶ 宋 刘克庄 《贺新郎‧跋唐伯玉奏稿》词: “宣引 东华 去。 似当年, 文皇 亲擢, 马周 徒步。 殿上风霜生白简, 下殿扁舟已具。 怎不与官家留住。”
▶ 《宋史‧光宗纪》: “﹝ 绍熙 二年六月﹞癸巳, 诏宰臣、执政, 自今不时内殿宣引奏事。”
- 宣 xuān ㄒㄩㄢˉ1)公开说出,散布:~讲。~传。~战。~称。~言。~...
- 引 yǐn ㄧㄣˇ1)拉,伸:~力。~颈。~而不发。~吭高歌。2)领,招来...
- 宣弘 宣扬, 光大。 ▶ 《易‧观》“观我生, 君子无咎” 三国 魏 王弼 注: “居于尊位, 为观之主, 宣弘大化, 光于四表, 观之极也。”
- 宣底 诏书的底本。 亦特指枢密院所受诏书的底本。 ▶ 《新五代史‧唐臣传‧安重诲》: “予读 梁 宣底, 见 敬翔 、 李振 为崇政使, 凡承上之旨, 宣之宰相而奉行之。” ▶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 “凡公家文书之槁, 中书谓之‘草’, 枢密院谓之‘底’, 三司谓之‘检’。 今秘府有 梁 朝宣底三卷, 即 正明 中崇正院书也。” ▶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 “予按 唐 故事, 中书舍人职掌诏诰, 皆写四本, 一本为底, 一本为宣。 此‘宣’谓行出耳, 未以名书也。 晚 唐 枢密使自禁中受旨, 出付中书, 即谓之‘宣’, 中书承受, 录之于籍谓之‘宣底’。 今史馆中尚有《梁宣底》二卷, 如今之‘圣语簿’也。”参见“ 宣头 ”。
- 宣德 Xuāndé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公元1426—1435)。
- 宣序 全面安排。 ▶ 《国语‧鲁语下》: “是故天子大采朝日, 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日中考政, 与百官之政事, 师尹维旅、牧、相, 宣序民事。” ▶ 韦昭 注: “宣, 遍也。 序, 次也。”
- 宣德炉 明 朝 宣德 年间铸造的铜质香炉。 省称“宣炉”。 由于铜经过精炼, 又加进一些金银等贵重金属, 色泽极为美观, 成为 明 代一种著名的美术工艺品。 炉, 也写作“炉”。 ▶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城隍庙市》: “后人评宣炉色五等: 栗色、茄皮色、棠梨色、褐色, 而藏经纸色为最。” ▶ 《颜氏家藏尺牍‧程处士邃》: “宣炉所重别真伪。 美式非所急。 世之罕物, 岂能求全?” ▶ 《恨海》第九回: “ 鹤亭 见他两天不回, 有点疑心, 到书房里一看, 桌上放着一个心爱的宣德炉没了。” ▶ 鲁迅 《呐喊‧阿Q正传》: “尼姑待他们走后, 定了神来捡点, 龙牌固然已经碎在地上了, 而且又不见了 观音娘娘 座前的一个宣德炉。”
- 宣广 谓泄露扩散。 ▶ 《宋书‧王僧绰传》: “建立之事, 仰由圣怀……事机虽密, 易致宣广, 不可使难生虑表, 取笑千载。”
- 宣德窑 明 宣德 年间于 江西 景德镇 所设的官窑。 所选瓷器选料、制样、画器、题款, 无一不精。 参阅 清 朱琰 《陶说》。
- 宣平门 汉 代 长安 城东出北头第一门名 宣平门 , 也叫 东都门 或 都门 , 省称 宣平 。 ▶ 《汉书‧王莽传下》: “十月戊申朔, 兵从 宣平城门 入, 民间所谓 都门 也。” ▶ 《三辅黄图‧都城十二门》: “ 长安城 东出北头第一门曰 宣平门 , 民间所谓 东都门 。 ▶ 疏广 太傅 受 少傅, 上疏乞骸骨归, 公卿大夫为设祖道, 供张 东都门 外, 即此门也。” ▶ 晋 潘岳 《西征赋》: “戾 饮马 之阳桥, 践 宣平 之清阀。”
- 宣德郎 官名。 ▶ 隋 置, 为散官。 ▶ 唐 沿用。 ▶ 宋 政和 四年以为与 宣德门 名相同, 曾改称宣教郎。 ▶ 明 、 清 仍为散官。 ▶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最奇异的, 乃是上皇登极, 恩典下颁, 致仕官皆得迁受一纸。 宣议即加宣德郎, 敕下之日, 正遇着他的生辰, 亲戚朋友来贺喜的, 满座堂中。”
- 宣平 见“ 宣平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