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问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shěnwèn
审讯。
- 审 (審)shěn ㄕㄣˇ1)详细,周密:~慎。~视。2)仔细思考,反复分...
- 问 (問)wèn ㄨㄣˋ1)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询~。~答。~题...
- 审阅 shěnyuè审查阅读:~制订的方案│各班组送来的~报告。
- 审録 审録(審録)拼音:shěn lù 注音:ㄕㄣˇ ㄌㄨˋ 词语解释犹审讯。《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元来捕人拿了强盗,每至审録,俱要原捕押解。”《明史·成祖纪三》:“自今在外诸司死罪,咸送京师审録,三覆奏然后行刑。” 清 恽敬 《后二仆传》:“ 明光 赴州审録,于路自恨曰:‘县官在,吾不至是也。’”
- 审雨堂 传说 北魏 夏阳 人 卢汾 与友人夜饮, 闻槐树空中有笑语丝竹之音, 俄见衣青黑衣女子出槐, 与相问答, 引其入穴, 见宫宇豁开, 数十人立屋之中, 其额号为“审雨堂”。 正歌宴间, 闻大风至, 堂梁倾折。 醒后见庭中古槐为风折大枝, 中有一大蚁穴。 见《太平广记》卷四七四引《妖异记‧卢汾》。 后以“审雨堂”喻指虚幻之事。 ▶ 元 方回 《老悔》诗: “即令安在 凌烟阁 , 毕竟无非 审雨堂 。”
- 审鉴 1. 审察借鉴。 ▶ 三国 蜀 诸葛亮 《正议》: “昔在 项羽 , 起不由德, 虽处华夏, 秉帝者之势, 卒就汤镬, 为后永戒。 ▶ 魏 不审鉴, 今次之矣。” 2. 仔细鉴别。 ▶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一: “文有神来、气来、情来, 有雅体、鄙体、俗体, 能审鉴诸体, 委详所来, 方可定其优劣。”
- 审鞫 审讯。 ▶ 《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二年》: “请令诸路提点刑狱官亲行所部, 凡翻异驳勘之狱, 同守臣审鞫, 便宜予决, 毋得滞留。” ▶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宗藩‧郡王谋叛贷命》: “惟情罪最昭灼, 审鞫最详确, 犹得死牖下者, 无若 景帝 初年处 岷 藩事, 最为失刑。” ▶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籍没家产》: “审鞫反叛有据, 即问其家口男女若干人……按律只坐正犯家属。”
- 审量 考察衡量;估量。 ▶ 《三国志‧蜀志‧许靖传》: “弃忘旧恶, 宽和群司, 审量五材, 为官择人。” ▶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 “审量事势, 乘时逐利, 可入则四道一时俱发。” ▶ 清 蒋士铨 《空谷香‧饮刃》: “你纵然不爱穿吃, 我家大爷是一个豪华公子, 难道不比那穷秀才风流些?你也该审量审量。”
- 审音 1. 辨别音调。 ▶ 《礼记‧乐记》: “是故审声以知音, 审音以知乐, 审乐以知政。” ▶ 清 吴伟业 《八风诗‧南风》: “ 师旷 审音吹不竞, 锺仪 怀土操谁传。” 2. 通晓诗的音韵。 ▶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二: “六朝以来, 黄锺瓦缶, 审音者自能辨之。” 3. 审定字的读音。 ▶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宾白》: “古人造字审音, 使居平仄之介。” 4. 谓识别清议之声、舆论之声。 ▶ 金松岑 《心声》: “斯音也。 号召众籁之喑噎, 披豁群窍之聋瞶……有善审音者, 入吾国, 遘我士, 可以悚然而退, 不得曰国无人国无人矣。”
- 审重 慎重;审慎持重。 ▶ 宋 岳飞 《奏乞本军进讨刘豫札子》: “陛下审重此举, 累年于兹, 虽尝分命将臣, 鼎峙 江 汉 , 而皆仅令自守以待敌, 不敢远攻而求胜。” ▶ 《续资治通鉴‧宋太祖乾德元年》: “帝谓宰相曰: ‘北门深严, 当择审重士处之。 ’”
- 审顾 1. 仔细察看。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藏虱》: “发而视之, 虱薄如麸, 置掌中审顾之。” 2. 引申为前瞻后顾。 ▶ 李大钊 《时》: “我们不要迟疑审顾的误了好时光, 更不要此猜彼忌的留下恶痕迹。” 3. 谓仔细观察自己。 ▶ 清 许秋垞 《闻见异辞‧炼丹》: “嗣后到转轮殿上, 但觉身体忽轻, 豁目审顾, 知已忽为婴儿。”
- 审释 审查释放。 ▶ 郭孝成 《江苏光复纪事》第一节: “继至县署, 毁去什物, 内外监狱各犯, 因恐释出扰害治安, 是以加兵防守, 以便详行审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