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引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wàiyǐn
[introduce from outside] 从外国或外地引进
- 外 wài ㄨㄞˋ1)与“内”、“里”相对:~边。~因。里应(yìng)~...
- 引 yǐn ㄧㄣˇ1)拉,伸:~力。~颈。~而不发。~吭高歌。2)领,招来...
- 外弟 1. 同母异父弟。 ▶ 《左传‧成公十一年》: “ 声伯 以其外弟为大夫, 而嫁其外妹于 施孝叔 。” 2. 表弟。 亦通谓姑舅兄弟。 ▶ 《三国志‧蜀志‧蒋琬传》: “﹝ 蒋琬 ﹞弱冠与外弟 泉陵 刘敏 俱知名。” ▶ 《宋书‧臧焘传》: “ 傅僧佑 , 祖父 弘仁 , 高祖 外弟也。 以中表历显官, 征虏将军、 南谯 太守、太常卿。” ▶ 清 郝懿行 《宋琐语‧言诠》: “通家亲戚之称也, 外弟中表, 通谓姑舅兄弟。” 3. 妻弟。 ▶ 《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四年》: “ 晏 ( 王晏 )外弟 尉氏 阮孝绪 亦知 晏 必败, 晏 屡至其门, 逃匿不见。” ▶ 胡三省 注: “外弟, 妻弟也。”
- 外廷 亦作“外庭”。 国君听政的地方。 对内廷、禁中而言。 也借指朝臣。 ▶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 “乡者仆尝厕下大夫之列, 陪奉外廷末议。” ▶ 唐 贾岛 《赠翰林》诗: “清重无过知内制, 从前礼绝外庭人。” ▶ 《新唐书‧刘季述传》: “方寒, 公主嫔御无衾纩, 哀闻外廷。” ▶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杨府水渠》: “朕无不可, 第恐外庭有语, 宜密速为之。” ▶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 “凡御前亲近大臣, 如 乾清宫 管事, 打卯牌子, 其秩亦荣显, 犹外廷之勋爵戚臣然。” ▶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奄宦上》: “而外庭所设之衙门, 所供之财赋, 亦遂视之为非其有, 哓哓而争。”
- 外弦 wàixián拉胡琴时指靠外的比较细的那根弦。
- 外延 wàiyán逻辑学上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例如‘人’这个概念的外延是指古今中外一切的人。参看〖内涵〗。
- 外强 1. 外面强大。 ▶ 《新唐书‧永安王孝基传》: “时 怀恩 挟异计, 绐说 孝基 曰: ‘ 夏城 坚, 攻之引日, 宋金刚 在近, 内拒外强, 一败涂地。 不如顿兵待 秦王 破贼, 则 夏 自孤, 此谓不战而屈人也。 ’” 唐 白居易 《新秋喜凉因寄兵部杨侍郎》诗: “外强火未退, 中锐金方战。” 2. 貌似强大。 参见“ 外强中乾 ”。
- 外庸 谓任地方官时的政绩。 ▶ 唐 韩愈 《沂国公先庙碑铭》: “暨暨 田侯 , 两有文武。 讫其外庸, 可作承辅。” ▶ 宋 叶适 《除秘阁修撰谢表》: “属厌时望, 积累外庸, 不虚论撰之名, 始副抡除之实。”
- 外强中乾 见“外彊中乾”。
- 外庭 见“ 外廷 ”。
- 外强中干 wài qiáng zhōng gān 【解释】形容外表强壮,内里空虚。【出处】《左传·僖公十五年》:“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示例】一切反动派都是~的纸老虎。【拼音码】wqzg【灯谜面】一棵大树枯了心;打肿脸充胖子;鼓着肚子充胖子纸老虎【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英文】outwardly strong and inwardly weak 【故事】春秋时期,秦国进攻晋国。晋惠公看中一匹郑国产的好马,执意要骑它迎战。大臣庆郑认为这匹马只是外表看上去很强壮,而实际很脆弱,无法驾驭,不能打仗。晋惠公根本不听劝告。结果那匹马战场受惊陷进烂泥坑,晋惠公成为俘虏
- 外府 1. 古官名。 掌国内财货的出纳。 ▶ 《周礼‧天官‧外府》: “外府掌邦布之入出, 以共百物, 而待邦之用。” 2. 外库。 与王室的仓库称内府相对。 ▶ 《谷梁传‧僖公二年》: “如受我币, 而借吾道, 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 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 ▶ 汉 刘向 《说苑‧奉使》: “君赐之外府之裘, 则能胜之。” ▶ 《宋书‧武帝纪下》: “财帛皆在外府, 内无私藏。” ▶ 宋 王安石 《和吴御史汴渠》诗: “货入空外府, 租输陈太仓。 东南一百年, 寡老无残粻。” 3. 外廷所设府署机关。 ▶ 《后汉书‧孙程传》: “ 显 ( 阎显 )弟卫尉 景 遽从省中还外府, 收兵至 盛德门 。” ▶ 唐 韩愈 《唐故相权公墓碑》: “前后考第进士及庭所策试士, 踵相蹑为宰相达官, 与公相先后, 其馀布处台阁外府, 凡百馀人。” 4. 京都以外的州郡。 ▶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兴廉举孝, 岁时于外府。 署行议年, 日夕于中甸。” ▶ 《南史‧王劢传》: “ 王生 才地, 岂可游外府乎?” 唐 刘禹锡 《代请朝觐》: “复加朝章, 作藩外府, 远违辇下, 十有四年。” 5. 外地。 ▶ 《儒林外史》第二五回: “两个人走到坊口, 只见对面来了一把黄伞, 两对红黑帽, 一柄遮阳, 一顶大轿。 知道是外府官过, 父子两个站在房檐下看, 让那伞和红黑帽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