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bèi zhàn
准备战争:~物资ㄧ~备荒。
- 备 (備)bèi ㄅㄟˋ1)完全,应有的都有了:具~。完~。求全责~(要求...
- 战 (戰)zhàn ㄓㄢˋ1)打仗:~争。~机。~绩。~略。~术。~国(我...
- 备拟 防备;准备。 ▶ 唐 陆贽 《请边城贮备米粟等状》: “去岁版筑 五原 , 大兴师旅, 所司素无备拟, 临事支计缺然。” ▶ 《旧唐书‧王晙传》: “若多屯士卒, 广为备拟, 亭障之地, 蕃、汉相参, 费甚人劳, 此下策也。”
- 备戒 1. 儆诫。 ▶ 《礼记‧乐记》: “夫《武》之备戒之已久, 何也?” 郑玄 注: “备戒, 击鼓警众。” ▶ 《孔子家语‧辩乐》作“备诫”。 2. 戒备;警戒防备。 ▶ 清 龚自珍 《阮尚书年谱第一序》: “备戒不虞, 绸缪未雨。”
- 备数 1. 充数。 ▶ 《仪礼‧士昏礼》: “吾子有命, 且以备数而择之, 某不敢辞。” ▶ 汉 王充 《论衡‧程材》: “其置文吏也, 备数满员。” ▶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五: “自此禁苑阙人, 上谓少年轻薄, 不足为馆阁重, 时宰探上意, 乃引 彭乘 备数。” 2. 为居官的自谦之词。 ▶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五: “仆时备数校雠府官, 闲无他职。”
- 备患 防备祸患。 ▶ 《管子‧牧民》: “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 故祸不萌。” ▶ 明 刘基 《筑台于郎筑台于薛筑台于秦冬不雨》: “夫固国莫大于保民, 而保民莫切于备患也。”
- 备文 1. 具备文饰。 ▶ 《后汉书‧舆服志下》: “乘舆备文, 日月星辰十二章。” ▶ 《宋书‧武帝纪下》: “七庙备文, 率由令范。” 2. 准备文件。 政务院《关于古迹等保护办法和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1950年5月24日颁发): “凡拟进行某项发掘工作之团体, 应依下开各项填具表格, 备文呈请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批准。”
- 备悉 1. 详尽。 ▶ 汉 徐干《中论‧历数》: “ 成 哀 之间, 刘歆 用平术而广之, 以为三统历比之众家, 最为备悉。” ▶ 《三国志‧魏志‧曹植传》: “王援古喻义备悉矣, 何言精诚不足以感通哉?”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中: “或在宫禁之中, 或巡经省之地, 务以编氓疾苦, 备悉谘询。” 2. 完全知悉;详细知道。 ▶ 《隋书‧苏威传》: “帝下诏曰: ‘……早居端揆, 备悉国章。 ’” ▶ 《水浒传》第一○六回: “ 宋江 、 吴用 备悉来意, 随即计议分兵。” ▶ 清 陈梦雷 《绝交书》: “凡 耿 逆之狂悖, 逆帅之庸暗, 与夫虚实之形, 间谍之计, 聚米画灰, 靡不备悉。” ▶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 “顷得六日来信, 备悉种种。”
- 备料 bèi liào准备供应生产所需材料:~车间ㄧ上班前就备好了料。
- 备恪 谓赐爵位予前朝皇嗣。 ▶ 《清会典‧吏部九‧验封清吏司》: “五曰备恪, 以恤胜国。 ▶ 雍正 二年, 诏访 明 代后嗣, 得镶白旗 汉 军知府 朱之连 等六人引见。 奉旨封 朱之连 为一等侯世袭。”
- 备极 1. 犹言十二分, 形容程度极深。 ▶ 唐 元稹 《告赠皇考皇妣文》: “先夫人备极劳苦, 躬亲养育。” ▶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 “只是严加拷掠, 备极惨酷。” ▶ 清 王沁 《明画录‧汇纪》: “﹝ 杨埙 ﹞善以彩色漆制屏风器物, 备极精巧。” 2. 周备极至。 形容范围极广。 ▶ 明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杂纪》: “乃知 孝庙 体悉群臣, 可谓备极。” ▶ 康有为 《大同书》己部第六章: “故大学分科之多, 备极万有。”
- 备忘録 备忘録(備忘録)拼音:bèi wàng lù 注音:ㄅㄟˋ ㄨㄤˋ ㄌㄨˋ 词语解释1.外交文书的一种。用来声明自己方面对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或把某些事项概况通知对方。2.随时记载,帮助记忆的簿册。 张天民 《战士通过雷区》:“这些不连贯的文字,是秘书科长给局长写的备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