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子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tán zi
口小腹大的陶器,多用来盛酒、醋、酱油等。
- 坛 1)(①~④壇罎)tán ㄊㄢˊ2)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土和石...
- 子 zǐ ㄗˇ1)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
- 耍坛子 shuǎ tánzi[juggling with yars] 耍弄坛子进行各种技巧表演的杂技
- 醋坛子 cùtán zi比喻在男女关系上嫉妒心很强的人。也说醋罐子。
- 坛宅 宅基。 ▶ 《管子‧五辅》: “辟田畴, 利坛宅, 修树艺, 劝士民, 勉稼穑, 修墙屋, 此谓厚其生。” ▶ 尹知章 注: “坛, 堂基。” ▶ 王念孙 《读书杂志‧管子二》: “按 尹 说非也, ‘利’当为‘制’字之误也。 坛读为廛, 谓制为廛宅也。 ▶ 《荀子‧王制篇》曰‘顺州里, 定廛宅’, 《盐铁论‧相刺篇》曰‘经井田, 制廛里’, 皆是也。”
- 坛壝 1. 天子外出, 平地筑坛, 围以矮墙, 作为临时住宿之所。 ▶ 《周礼‧天官‧掌舍》: “为坛壝宫, 棘门。” ▶ 郑玄 注: “谓王行止宿, 平地筑坛, 又委壝土起堳埒以为宫。” 2. 坛场。 祭祀之所。 ▶ 《周书‧武帝纪上》: “丁亥, 初立郊丘坛壝制度。” ▶ 宋 曾巩 《题祷雨文后》: “庚寅, 蔬食如己丑, 夜三鼓, 就坛壝, 刲鹅祭龙;辛卯, 夜五鼓, 就视牲血, 以法推之, 当得雨。” ▶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拜坛》: “今值宾天忌辰, 敬设坛壝, 遣官代祭。”
- 坛宇 1. 祭祀的坛场。 ▶ 《汉书‧礼乐志》: “《郊祀歌》: 神之揄, 临坛宇。”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溱水》: “下有神庙, 背阿西流, 坛宇虚肃。” 2. 指法坛、讲坛。 ▶ 《宣和遗事》前集: “ 灵素 曰: ‘陛下更须建 灵宝 大斋, 肃清坛宇, 其时必有真仙度世。 ’” 清 顾炎武 《答李紫澜书》: “弟此来关右, 不干当事, 不立坛宇, 不招门徒。” 3. 代指房屋。 ▶ 汉 桓宽 《盐铁论‧备胡》: “﹝ 匈奴 ﹞无坛宇之居, 男女之别, 以广野为闾里, 以穹庐为家室。” ▶ 晋 左思 《蜀都赋》: “比屋连甍, 千庑万室。 亦有甲第, 当衢向术, 坛宇显敞, 高门纳驷。” 4. 范围;界限。 ▶ 《荀子‧儒效》: “君子言有坛宇, 行有防表, 道有一隆。” ▶ 王念孙 《读书杂志‧荀子》: “坛, 堂基也;宇, 屋边也。 ‘言有坛宇’, 犹曰言有界域。” ▶ 章炳麟 《与人论文书》: “仆视此虽不与 宋祁 、 司马光 等, 要之文能循俗, 后生以是为法, 犹有坛宇, 不下堕于猥言酿辞, 兹所以无废也。”
- 坛墠 古代祭祀的场所。 筑土曰坛, 除地曰墠。 ▶ 《礼记‧祭法》: “天下有王, 分地建国, 置都立邑, 设庙祧坛墠而祭之。” ▶ 汉 王充 《论衡‧知实》: “ 武王 不豫, 周公 请命, 坛墠既设, 厕祝已毕, 不知天之许已与不, 乃卜三龟。” ▶ 前蜀 杜光庭 《飞龙唐裔仆射受正一籙词》: “今则严备信仪, 恭开坛墠, 通宵忏涤, 稽首归依。” ▶ 清 龚自珍 《礼典杂议》之五: “ 隋 以前, 祭法皆不改三代之旧, 诸帝有諡而无庙号, 六世即坛墠者也。”
- 坛山刻 指 坛山 刻石。 ▶ 宋 王安石 《再用前韵寄蔡天启》: “谁珍 坛山 刻, 共赏《兰亭帖》。”
- 坛堂 殿堂。 ▶ 章炳麟 《辨诗》: “《毛诗传》曰: ‘登高能赋, 可以为大夫。 ’登高孰谓?谓坛堂之上, 揖让之时。”
- 坛山刻石 坛山 在 河北省 赞皇县 , 山壁刻有“吉日癸巳”四个篆字, 相传为 周穆王 书。 原刻石在 宋 皇佑 年间被州将 刘庄 凿取带走, 久佚。 ▶ 宋 皇佑 五年 李中佑 摹刻本也已散失, 现存有 南宋 重刻本。 参阅 清 王昶 《金石萃编》卷三。
- 坛域 设坛的区域。 引申为界限, 范围。 ▶ 《淮南子‧诠言训》: “天下皆流, 独不离其坛域。” ▶ 《南齐书‧礼志上》: “而坛域中间, 并无更立宫室。”
- 坛坫 1. 会盟的坛台。 ▶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 桓公 朝天下, 会诸侯, 曹子 ( 曹沫 )以一剑之任, 枝 桓公 之心于坛坫之上。” ▶ 明 宋濂 《燕书》之二三: “ 襄公 曰: ‘人皆相率, 约君以礼, 子奈何欲兴戎乎?坛坫之间, 玉帛交错, 而使甲士厕之, 人其谓我何?’” 2. 指谈判场所。 ▶ 李大钊 《国民之薪胆》: “ 日本 于此次交涉, 以区区一纸恫吓之书, 居然索我巨量之权利于坛坫俎豆之间, 所获不可谓不丰。” ▶ 《五四爱国运动资料‧公电‧陈光远请力争青岛电》: “合全国之心, 结全国之力, 一致对外, 犹惧不足以争胜坛坫, 保全海疆。” 3. 法坛。 ▶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觉醒》: “﹝受道的人﹞环绕坛坫, 不断地口中念念有词, 向神祇忏悔。” 4. 指文人集会或集会之所。 ▶ 明 方孝孺 《宋山言墓表》: “自 长洲 韩公 以文学为海内宗, 群士坛坫, 莫盛于 吴 中。” ▶ 清 姚鼐 《祝袁简斋八十寿》诗: “先生筑馆 冶城 隈, 坛坫争趋末座来。” ▶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桥东录》: “ 江氏 世族繁衍, 名流代出, 坛坫无虚日。” 5. 引申指文坛。 ▶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八: “ 康熙 间, 萧山 毛西河 奇龄 、 钱唐 毛稚黄 先舒 、 遂安 毛会侯 际可 , 俱以文章雄长东南坛坫。” ▶ 蒋信 《题亚子分湖归隐图》诗: “箫心剑气总锺情, 坛坫流传领袖名。” 6. 指文坛上的领袖地位或其声望。 ▶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三》: “迨近日 吴文中 始从 顾 陆 探讨得来, 百年坛坫, 当属此生矣。” ▶ 清 查慎行 《到广州赠大中丞佟陶庵》诗: “节钺威名行地远, 文章坛坫比官高。” 7. 指讲坛或舆论界。 ▶ 清 顾炎武 《复张又南书》: “倘逖听不察, 以为自立坛坫, 欲以奔走天下之人, 则 东林 覆辙, 目所亲见, 有断断不为者耳。” ▶ 郭沫若 《洪波曲‧南京印象》五: “各方面的代表在辩论坛坫上都不愧是身经百战的老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