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guóyǔ
①指本国人民共同使用的语言。在我国是汉语普通话的旧称。
②旧时指中小学的语文课。
- 国 (國)guó ㄍㄨㄛˊ1)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
- 语 (語)yǔ ㄩˇ1)话:~言。汉~。英~。~录。~汇。~重心长。2)指...
- 外国语 wàiguóyǔ外国的语言(包括文字)。
- 国课 犹国赋。 ▶ 明 张纲孙 《苦旱行》: “高田低田薄有收, 比里稍可完国课。 不然官吏猛如虎, 终朝鞭扑畴能那!”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 “钱粮者, 朝廷之国课, 非县官之私蓄。” ▶ 清 马建忠 《适可斋记言》卷一: “此铁道经理之规模也。 其所以裕国课, 便民生, 有不待言者。”
- 国论 1. 有关国家大计的言论、主张。 ▶ 《汉书‧薛宣传》: “臣闻贤材莫大于治人, 宣 已有效。 其法律任廷尉有馀, 经术文雅足以谋王体, 断国论。” ▶ 宋 王安石 《河势》诗: “国论终将塞, 民嗟亦已勤。” 2. 谓商讨国家大计, 发表政见。 ▶ 宋 岳飞 《乞解枢柄第三札》: “伏念臣滥厕枢庭, 误陪国论, 贪荣滋甚, 补报蔑然, 岂惟旷职之可忧, 抑亦妨贤之是惧。” 3. 全国的舆论。 ▶ 宋 曾巩 《代皇子免延安郡王第二表》: “窃以明德懿亲, 在天功而有助;隆名重器, 为国论之所归。” 4. 女真语。 尊贵的意思。
- 国谋 1. 关于国事的谋划。 ▶ 《战国策‧赵策二》: “寡人宫居, 属于师傅, 不得与国谋。” 2. 为国家打算。 ▶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 “求道者, 身计也;惜费者, 国谋也。 身计国谋, 不可两遂。 诚臣徇主而弃亲, 孝子安家而忘国, 各有行也。”
- 国讳 1. 犹国丧。 ▶ 《宋书‧萧思话传》: “下官近在 历下 , 始奉国讳……奉被今教, 果出虑表, 重增哀惋, 不能自胜。” ▶ 《南齐书‧礼志上》: “且 晋武 之崩, 又其学犹存, 斯皆先代不以国讳而废学之明文也。” ▶ 《陈书‧儒林传‧沈文阿》: “今国讳之日, 虽抑哀于玺绂之重, 犹未序于君臣之仪。” 2. 指皇帝的名讳。 ▶ 《隶释‧石经论语残碑》: “ 汉 人作文, 不避国讳。 ▶ 威宗 讳 志 , 顺帝 讳 保 , 石经皆临文不易。”参见“ 避讳 ”。
- 国谟 国家大计。 ▶ 南朝 梁 沈约 《<梁武帝集>序》: “虽密奏忠规, 遗槁必削, 而国谟藩政, 存者犹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武昌起义后清方动态》: “自受任以来, 筹画国谟, 匡襄大局, 厥功尤伟。”
- 国记 指编年史一类的国史。 ▶ 《北史‧魏纪三‧孝文帝》: “诏秘书丞 李彪 、著作郎 崔光 改析国记, 依纪传体。”
- 国谷 指国家储备的粮食。 ▶ 《管子‧山权数》: “以守国谷, 岁守一分, 以行五年, 国谷之重, 什倍异日。”
- 国议 对国事的议论。 ▶ 《后汉书‧朱景王杜等传论》: “若夫数公者, 则参与国议, 分均休咎。” ▶ 《宋书‧刘勉传》: “ 元嘉 以来, 伧荒远人, 多干国议, 负儋归阙, 皆劝讨虏。”
- 国豆 胡豆。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木植物, 茎方形, 中心空, 花白色有紫斑, 结荚果。 种子食用。 也称蚕豆。 ▶ 《太平御览》卷八四一引 晋 陆翽 《邺中记》: “ 石虎 讳胡, 胡物皆改名, 胡豆曰国豆。”
- 国讨 国家的讨伐或声讨。 ▶ 唐 李白 《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诗: “ 西羌 延国讨, 白起 佐军威。” ▶ 明 陈子龙 《名教励世首务论》: “偷生之臣, 罪尤深重, 若不大彰国讨, 稍引严条, 则为君者何其苦?为臣者何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