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天魔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古代宫中表演天魔舞的十六名宫女。
▶ 《元史‧顺帝纪六》: “时帝怠于政事, 荒于游宴, 以宫女 三圣奴 、 妙乐奴 、 文殊奴 等一十六人按舞, 名为十六天魔, 首垂发数辫, 戴象牙佛冠, 身被缨络、大红销金长短裙、金杂袄、云肩、合袖天衣、绶带鞋袜, 各执加巴剌般之器, 内一人执铃杵奏乐……遇宫中赞佛, 则按舞奏乐。”
▶ 元 萨都剌 《上京杂咏》之三: “红帘高卷香风起, 十六天魔舞袖长。”参阅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二‧天魔队》。
- 十 shí ㄕˊ1)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2)表...
- 六天 1. 汉 代纬书, 附会五帝传说和《史记...
- 魔 mó ㄇㄛˊ1)宗教或神话传说中指害人性命、迷惑人的恶鬼,喻邪恶的势力...
- 三十六天 道教称神仙居住的天界有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四梵天、三清天、大罗天, 共三十六重。 见《云笈七签》卷二一。 ▶ 《魏书‧释老志》: “二仪之间有三十六天, 中有三十六宫, 宫有一主。”亦作“ 三十六界 ”。 ▶ 清 龚自珍 《西郊落花歌》: “ 玉皇 宫中空若洗, 三十六界无一青蛾眉。”
- 六天 1. 汉 代纬书, 附会五帝传说和《史记‧天官书》太微宫内有五星曰五帝座之文, 谓天帝有六, 即天皇大帝与五方之帝, 是谓“六天”。 ▶ 《礼记‧郊特牲》“郊特牲而社稷大牢” 唐 孔颖达 疏: “ 郑氏 ( 郑玄 )谓天有六天。 天为至极之尊, 其体秪应是一, 而 郑氏 以为六者, 指其尊极清虚之体, 其实是一, 论其五时生育之功, 其别有五, 以五配一, 故为六天……《春秋纬》: ‘紫微宫为大帝, 又云北极耀魄宝。 ’又云: ‘大微宫有五帝坐星, 青帝曰灵威仰, 赤帝曰赤熛怒, 白帝曰白招拒, 黑帝曰汁光纪, 黄帝曰含抠纽。 ’是五帝与大帝六也。”后世帝王郊天之祭, 如 唐 初之《显庆礼》, 即用六天之说;至《开元礼》, 遂废而不用。 2. 谓人死后所居之六天宫。 ▶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玉格》: “六天: 一曰纣绝阴天宫, 二曰泰煞谅事宫, 三曰明辰耐犯宫, 四曰怙照罪气宫, 五曰宗灵七非宫, 六曰敢司连苑宫。 人死皆至其中, 人欲常念六天宫名。” 3. 道教谓上天分为六。 ▶ 《云笈七签》卷八: “六天者, 赤虚天、泰玄都天、清皓天、泰玄天、泰玄仓天、泰清天。” ▶ 唐 吴筠 《游仙》诗之十九: “导达三气和, 驱除六天静。” ▶ 唐 吴筠 《步虚词》之七: “豁落制六天, 流铃威百魔。” 4. 佛经有欲界六天: 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又称夜摩天)、兜率陀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 见《楞严经》卷八。
- 天魔 1. 佛教语。 天子魔之略称。 为欲界第六天主。 常为修道设置障碍。 ▶ 《楞严经》卷九: “或汝阴魔, 或复天魔。” ▶ 《百喻经‧小儿得大龟喻》: “邪见外道, 天魔 波旬 , 及恶知识, 而语之言, 汝但极意六尘, 恣情五欲, 如我语者, 必得解脱。” 2. 道教指天上的魔怪。 ▶ 《云笈七签》卷四: “有经无符, 则天魔害人。” 3. 泛指魔鬼。 ▶ 章炳麟 《无神论》: “恶性既起, 故不得不归咎于天魔。” 4. 乐舞名。 ▶ 元 张昱 《辇下曲》诗之二七: “舞唱天魔供奉曲, 君王长在月宫听。”此指为天魔舞伴奏的乐曲。 参见“ 天魔舞 ”。
- 天魔舞 元 代宫廷乐舞。 用于赞佛、宴享等。 以宫女十六人, 头垂辫发, 戴象牙佛冠, 身披缨络, 扮成菩萨形象而舞, 谓之天魔舞。 参阅《元史‧顺帝纪六》。
- 天魔外道 1. 佛教谓扰碍佛道者。 ▶ 《梵网经》卷十上: “天魔外道, 相视如父母。” 2. 喻正统以外的旁门支派。 ▶ 《朱子语类》卷四四: “ 淳于髡 是个天魔外道, 本非学于 孔 孟 之门者。”
- 三十六 约计之词, 极言其多。 ▶ 《文选‧班固<西都赋>》: “离宫别馆, 三十六所。” ▶ 李善 注: “离别, 非一所也。 ▶ 《上林赋》曰: 离宫别馆, 弥山跨谷。” ▶ 唐 骆宾王 《帝京篇》: “ 秦 塞重关一百二, 汉 家离宫三十六。” ▶ 宋 王圭 《宫词》: “漏永禁宫三十六, 宴回争踏月轮归。” ▶ 《儒林外史》第十四回: “三十六家花酒店, 七十二座管弦楼。”
- 十六卫 唐 代掌管皇宫宿卫的禁军的总称。 名为: 卫、骁卫、武卫、威卫、领军、金吾、监门、千牛, 各分左右, 共十六卫。 ▶ 《旧唐书‧职官志三》: “ 贞元 二年九月一日敕: ‘六军先有敕, 各置统军一人。 十六卫宜各置上将军一员, 秩从二品。 ’”参阅《新唐书‧百官志四上》、《通典‧职官十》。
- 十六国 见“ 五胡十六国 ”。
- 十六宅 唐 末诸王共居的第宅。 ▶ 武宗 、 宣宗 皆由中官从十六宅迎立登位。 ▶ 昭宗 时, 韩建 围十六宅, 尽杀诸王, 宅遂废。 ▶ 《资治通鉴‧唐昭宗乾宁四年》: “ 建 乃与知枢密 刘季述 矫制发兵围十六宅…… 建 拥 通 、 沂 、 睦 、 济 、 韶 、 彭 、 韩 、 陈 、 覃 、 延 、 丹 十一王至 石堤谷 , 尽杀之。”
- 十六族 指古代传说的 高阳氏 的后代八恺和 高辛氏 的后代八元, 为 舜 向 尧 推荐的十六个贤臣。 因其各有大功, 皆赐氏族, 故称。 也称十六相。 ▶ 《左传‧文公十八年》: “昔 高阳氏 有才子八人, 苍舒 、 隤敳 、 梼戭 、 大临 、 龙降 、 庭坚 、 仲容 、 叔达 , 齐、圣、广、渊、明、允、笃、诚, 天下之民谓之八恺。 ▶ 高辛氏 有才子八人, 伯奋 、 仲堪 、 叔献 、 季仲 、 伯虎 、 仲熊 、 叔豹 、 季狸 , 忠、肃、共、懿、宣、慈、惠、和, 天下之民谓之八元。 此十六族也, 世济其美, 不陨其名。 以至于 尧 , 尧 不能举。 ▶ 舜 臣 尧 , 举八恺, 使主后土, 以揆百事, 莫不时序, 地平天成。 举八元, 使布五教于四方, 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 内平外成。” ▶ 唐 王维 《奉敕详帝皇龟镜图状》: “ 舜 之逐窜四凶、举十六族, 臣歌九德, 君抚五弦等善事, 夏桀 之瑶台琼室、 殷纣 之肉林酒池等恶事, 盖画如此之类, 乃成龟镜之图。”
- 十六角 塔的别名。 ▶ 宋 欧阳修 《永乐十六角题》: “十六角者, 庸俗所造佛塔。 其后又书云: 造十六角镇国大浮图, 则知为塔矣。”
- 十六院 隋炀帝 于西苑所筑的十六宫院。 ▶ 唐 冯贽 《南部烟花记‧十六院》: “ 炀帝 十六院, 皆自制名, 择宫中佳丽厚有容色美人实之。” ▶ 《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元年》: “五月, 筑西苑, 周二百里……缘渠作十六院, 门皆临渠, 每院以四品夫人主之。 堂殿楼观, 穷极华丽。”
- 三十六书 三十六封有关 隋 兵渡 江 的告警文书。 ▶ 宋 范成大 《胭脂井》诗: “三十六书都莫恨, 烦将歌舞过 扬州 。” ▶ 沈钦韩 注: “《大业拾遗录》: 炀帝 梦见 陈后主 , 语云: ‘三十六封书, 使人恨恨。 ’前人莫解何谓。 盖 隋 兵渡 江 警书为 张贵妃 所沈阁者。”一说三十六非实数, 极言其多。
- 三十六体 唐 李商隐 、 温庭筠 、 段成式 皆排行第十六而诗文则以俪偶相夸, 世称“三十六体”。 ▶ 《新唐书‧文艺传下‧李商隐》: “ 商隐 初为文瑰迈奇古, 及在 令狐楚 府, 楚 本工章奏, 因授其学, 俪偶长短而繁缛过之。 时 温庭筠 、 段成式 俱用是相夸、号三十六体。” ▶ 《通雅‧释诂》: “三十六体, 俪偶之体也。”
- 三十六字母 宋 代汉语语音三十六个声母的代表字, 初由 唐 末 守温 定为三十个字母, 宋 代等韵学家又增非、敷、奉、微、床、娘六母, 合称“三十六字母”。 ▶ 明 焦竑 《焦氏笔乘‧三十六字母》: “ 司马温公 作《切韵指掌图》, 以三十六字母, 三百八十四声, 别为二十图, 极五音六律之变, 分四声八转之异。 递用则名音和, 傍求则名类隔, 同归一母则名双声, 同出一类则名叠韵, 同韵而分两切者谓之凭切, 同音而分两韵者谓之凭韵, 韵无字则点窠以足之, 谓之寄声, 韵阙则引邻以寓之, 谓之寄韵。”
- 三十六峰 1. 在 河南省 登封县 少室山 , 上有三十六峰。 ▶ 唐 李白 《赠嵩山焦炼师》诗序: “余访道 少室 , 尽登三十六峰。” ▶ 唐 高适 《别杨山人》诗: “不到 嵩阳 动十年, 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 三十六峰犹眼前。” 2. 指 福建省 崇安县 的 武夷山 。 ▶ 郁达夫 《闽游滴沥之二》: “仿佛 福建 的景致, 只限在 闽 西 崇安 的一角, 除了九曲的清溪, 三十六峰的崇山峻岭而外, 别的就不足道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