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电话号码 繁體版 English 日本語
登录 注册

十三环金带是什么意思

发音:
用"十三环金带"造句
意思解释手机版
  • 亦作“十三钚金带”。
     服饰之一。 一种带钩的皮腰带。
       ▶ 《周书‧李穆传》: “﹝ 李穆 ﹞乃遣使谒 隋文帝 , 并上十三环金带, 盖天子之服也, 以微申其意。”
  •     shí ㄕˊ1)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2)表...
  •     sān ㄙㄢˉ1)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
  •     (環)huán ㄏㄨㄢˊ1)中央有孔的圆形佩玉:~佩。2)圈形的东西:...
  • 金带    金饰的腰带。 古代帝王、后妃、文武百官所服腰带, 有革、金、玉、银等差...
  • 十三镮金带    见“ 十三环金带 ”。
  • 金带    金饰的腰带。 古代帝王、后妃、文武百官所服腰带, 有革、金、玉、银等差别, 其制度各代不同, 亦多变易。    ▶ 《北周书‧李穆传》: “乃遣使谒 隋文帝 , 并上十三环金带, 盖天子服也。”    ▶ 宋 梅尧臣 《十一日垂拱殿起居闻南捷》诗: “腰佩金鱼服金带, 榻前拜跪称圣皇。”    ▶ 清 叶廷管 《吹网录‧开赵埋铭》: “召对称旨, 赐金带。”
  • 金带围    芍药之名贵者。 也称金腰带。    ▶ 宋 陈师道 《后山谈丛》: “花之名天下者, 洛阳 牡丹、 广陵 芍药耳。 红叶而黄腰, 号金带围, 而无种, 有时而出, 则城中当有宰相。”    ▶ 清 赵翼 《寿全惕庄鹾健六十》诗之一: “玉杯香浥蔷薇露, 金带围开芍药枝。”
  • 三环五扣    形容捆绑结实。
  • 紫袍金带      1.  石砚名。    2.  菊花名。    ▶ 《广群芳谱‧花谱二七‧菊花一》: “紫袍金带。 一名紫重楼, 又一名紫绶金章。”    3.  古代高官的朝服。
  • 十三史    唐 代称《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为十三史。 参阅《旧唐书‧经籍志上》。
  • 十三家    (1)指 晋 代《论语》注疏家十三人, 即 卫瓘 、 缪播 、 栾肇 、 郭象 、 蔡谟 、 袁宏 、 江淳 、 蔡系 、 李充 、 孙绰 、 周瑰 、 范甯 、 王玟 。    ▶ 南朝 梁 皇侃 《论语义疏叙》: “今日所讲, 即是《鲁论》, 为 张侯 所学, 何晏 所集者也。    ▶ 晋 太保 河东 卫瓘 字 伯玉 、 晋 中书令 兰陵 缪播 字 宣则 ……右十三家为 江熙 字 太和 所集。    ▶ 侃 今之讲, 先通 何 集, 若 江 集中诸人有可采者, 亦附而申之。”(2)指自 南唐 至 南宋 十三个制墨家, 即 李廷圭 (包括 李 之子 承宴 )、 沈圭 (包括 沈 之子 宴 )、 关圭 、 张遇 、 常遇 、 潘遇 、 张谷 、 潘谷 、 叶谷 、 胡景纯 、 陈赡 、 梅赡 、 耿德真 。    ▶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十三家墨》: “予为儿时, 于 彭门 寇钧国 家, 见其先世所藏 李廷圭 下至 潘谷 十三家墨, 断圭残璧, 璨然满目”。 (3)指 明 末 高闯王 等十三支农民起义军。    ▶ 崇祯 八年(公元1635年)农民军各部首领在 荥阳 集会。 其中势力强大的有十三家。 即 高迎祥 、 张献忠 、 马守应 、 罗汝才 、 贺一龙 、 贺锦 、 许可变 、 李万庆 、 马进忠 、 惠登相 、 横天王 、 九条龙 、 顺天王 。 见《明史‧李自成传》。 (4)指《周礼》等十三种注本。 ........
  • 十三月      1.  指农历正月。    ▶ 《诗‧豳风‧七月》“一之日觱发” 唐 孔颖达 疏: “《春秋元命包》曰: ‘ 周 人以十一月为正, 殷 人以十二月为正, 夏 人以十三月为正。 ’”    ▶ 《后汉书‧陈宠传》: “十三月阳气已至, 天地已交, 万物皆出, 蛰虫始振, 人以为正, 夏 以为春。”    ▶ 李贤 注: “十三月, 今正月也。”    ▶ 宋 洪迈 《容斋续笔‧三易之名》: “ 夏 以十三月为正……所谓十三月者, 承十二月而言, 即正月耳。”参见“ 三正 ”。    2.  指 殷商 所置闰月。 因其都放在岁末, 故称。    ▶ 《史记‧历书》“十二无大馀” 唐 司马贞 索隐: “岁有十二月, 有闰则云十三月。”按, “十三月” 殷 墟卜辞中常见。
  • 十三楼      1.   宋 代 杭州 名胜。    ▶ 宋 苏轼 《南歌子‧游赏》词: “山与歌眉敛, 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 十三楼 , 不羡 竹西 歌吹古 扬州 。”亦称“ 十三间楼 ”。    ▶ 宋 周淙 《乾道临安志‧楼》: “ 十三间楼 去 钱塘门 二里许, 苏轼 治 杭 日, 多治事于此。”    2.  泛指供游乐的名楼。    ▶ 清 曹寅 《诸敏菴弹平调琵琶手法特妙无和之者感赋长句》: “叶儿觕恶笑 扬州 , 官筵粉墨杂啁啾。 套数空翻《村衙鼓》, 晚风不唱 十三楼 。”
  • 十三点    shísāndiǎn〈方〉①形容人傻里傻气或言行不合情理:这个人有点~。②指傻里傻气,言行不合情理的人。
  • 十三省    明 代, 全国除直属京师的南北两 直隶 外, 共分十三省。 后用以代指全国。    ▶ 《陕北民歌选‧蓝花花》: “五谷子, 田苗子, 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 数上 蓝花花 好。”
  • 十三篇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 因以“十三篇”借指该书。    ▶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 孙子 武 者, 齐 人也。 以《兵法》见于 吴王 阖庐 。    ▶ 阖庐 曰: ‘子之十三篇, 吾尽观之矣。 ’” 元 张宪 《寄马将军》诗: “虎营灯火夜, 自注十三篇。”
  • 十三经    ShísānJīng指《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种儒家的经传。
  • 十三行      1.  法帖名。    ▶ 晋 王献之 所书《洛神赋》真迹, 至 南宋 时仅存十三行, 共二百五十字。 故名。 今传本有玉版十三行、柳跋十三行两种。 参阅 元 虞集 《道园学古录》卷十一。    2.  鸦片战争前 广州 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 行数并不固定。 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交纳外洋税饷、规礼, 传达政令及管理外洋商务人员等义务;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 1842年《南京条约》订立后, 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的特权被取消, 乃日趋没落。 相传十三行名称起于 明 代, 意义不详。 俗亦称“ 洋行 ”。    ▶ 清 林则徐《日记‧道光十九年二月初七日》: “申刻, 十三行洋商俱来, 即遣去。”    ▶ 清 黄遵宪 《羊城感赋》诗: “独有十三行外柳, 重重深护画楼居。”    3.   清 代 天津 脚夫、挑夫等苦工的组织。
  • 十三调    南曲十三种乐调的合称。 南曲曲牌分属仙吕宫、羽调、黄钟宫、商调、正宫、大石调、中吕宫、般涉调、道宫、南吕宫、越调、小石调、双调十三个宫调。 其中有九个宫调为戏曲常用。    ▶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 “九宫十三调, 南曲之门户也。”
  • 十三辙    shísānzhé指皮黄、鼓儿词等戏剧曲艺中押韵的十三个大类,也叫十三道辙,就是:中东、江阳、衣期、姑苏、怀来、灰堆、人辰、言前、梭波、麻沙、乜邪、遥迢、由求。
  • 十三陵    明 代十三个皇帝陵墓的总称。 陵名为: 长陵 ( 成祖 )、 献陵 ( 仁宗 )、 景陵 ( 宣宗 )、 裕陵 ( 英宗 )、 茂陵 ( 宪宗 )、 泰陵 ( 孝宗 )、 康陵 ( 武宗 )、 永陵 ( 世宗 )、 昭陵 ( 穆宗 )、 定陵 ( 神宗 )、 庆陵 ( 光宗 )、 德陵 ( 熹宗 )、 思陵 ( 思宗 )。 位于 北京市 昌平县 天寿山 麓。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其中 长陵 规模最大。    ▶ 清 顾炎武 《金陵杂诗》之二: “重闻百五日, 遥祭十三陵。”参阅《大明一统志‧京师山川》。
  • 打十三    宋 代刑法从轻发落的杖数。 后亦泛称责打。    ▶ 宋太祖 始定折杖之制, 凡徒刑五, 最轻为徒一年, 脊杖十三;又杖刑五, 最轻为杖六十, 臀杖十三。 参阅《宋史‧刑法志一》。    ▶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三五出: “末: ‘推得没巴臂。 ’生: ‘门子打十三!’” 元 孟汉卿 《魔合罗》楔子: “你若无事到他家里去, 我一准拏来打十三。”    ▶ 明 高明 《琵琶记‧琴诉荷池》: “背起打十三, 那厮不中用, 只教他烧香。”
  • 三十三天    sān shí sān tiān 【解释】佛教称欲界第六天为三十三天,即忉利天。后形容最高的地方。【出处】《胜鬘宝窟》卷下:“此言三十三天者,中国言悉怛梨余恶卫陵,此中唯取怛梨二字为忉利天也。怛梨,忉利,彼国音不同耳。”【示例】~,离恨天最高。(元·石子章《竹坞听琴》)【拼音码】ssst
十三环金带是什么意思,十三环金带的中文解释,十三環金帶是什麽意思十三环金带 meaning in Chinese,发音,例句,用法,同义词,反义词由查查汉语词典提供,版权所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