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就外傅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离家就学于师。
▶ 《礼记‧内则》: “九年, 教之数日。 十年, 出就外傅, 居宿于外, 学书记。”
▶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 “ 周 姓, 天主教也。 人疑之, 而不能得其实。 适 周 幼子出就外傅, 以属对不能, 恐被呵责, 乞同窗年长, 挟此以问其详。”
▶ 清 独逸窝退士 《笑笑录‧学生恶习》: “子弟出就外傅, 深宜慎择。 不然, 习于诈伪, 将至无所不为。”
- 出 1)(??齣)chū ㄔㄨˉ2)从里面到外面:~访。初~茅庐。~笼。3...
- 就 jiù ㄐㄧㄡˋ1)凑近,靠近:避难~易。~着灯看书。2)到,从事,开...
- 外傅 古代贵族子弟至一定年龄, 出外就学, 所从之师称外傅。 与内傅相对。 ...
- 外傅 古代贵族子弟至一定年龄, 出外就学, 所从之师称外傅。 与内傅相对。 ▶ 《礼记‧内则》: “十年, 出就外傅, 居宿于外, 学书记。” ▶ 郑玄 注: “外傅, 教学之师也。” ▶ 《魏书‧礼志三》: “将谓童子时甫稚龄, 未就外傅。” ▶ 清 袁枚 《新齐谐‧长乐奇冤》: “里党咸钦之, 子年十五, 就学外傅。”
- 出局 chū jú指棒球、垒球比赛击球员或跑垒员在进攻中因犯规等被判退离球场,失去继续进攻机会。
- 出尘之表 出尘之表 基本解释:超出尘俗的仪表。比喻丰姿清奇潇洒。
- 出居 1. 迁居;移居。 ▶ 《诗‧小雅‧雨无正》: “昔尔出居, 谁从作尔室?” 孔颖达 疏: “昔尔从王都出居于郊外之时, 谁复从汝作汝室也。” ▶ 《梁书‧昭明太子传》: “﹝ 昭明太子 ﹞五年六月庚戌, 始出居东宫。” ▶ 清 方苞 《亡妻蔡氏哀辞》: “侍先兄疾逾年, 持丧逾年, 而吾父自春徂秋, 必出居特室, 余尝从焉。” 2. 与父母分居。 ▶ 《后汉书‧何敞传》: “其出居者, 皆归养其父母, 追行丧服。” ▶ 李贤 注: “出居谓与父母别居者。”
- 出尘之想 出尘之想 基本解释:尘:世俗。超出世俗之外的思想境界。也形容诗文字画的意境、风格不同流俗。
- 出屉 犹出笼。 屉, 也写作“屉”。 ▶ 鲁迅 《彷徨‧示众》: “‘热的包子咧!刚出屉的……’十一二岁的胖孩子, 细着眼睛, 歪了嘴在路旁的店门前叫喊。”
- 出尘之姿 出尘之姿 基本解释:超出尘俗的姿态。比喻丰姿清奇潇洒。
- 出展 chūzhǎn①到外地展览:新产品~欧洲获得好评。②展出:优秀美术作品即将在京~。
- 出尘不染 chū chén bù rǎn 【解释】比喻身处污浊的环境而能保持纯洁的节操。【出处】宋·周敦颐《周濂溪集·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示例】秋影主人,中年却扫,炉熏茗盌,拥髻微吟,花社灵光,出尘不染。(清·陈裴之《香畹楼忆记》第十五节)【拼音码】ccbr
- 出山 chū shān比喻出来做官,也泛指出来担任某种职务,从事某项工作:他这次任篮球教练,已是二度~。
- 出尘 1. 超出世俗。 ▶ 南朝 齐 孔稚圭 《北山移文》: “夫以耿介拔俗之标, 萧洒出尘之想, 度白雪以方洁, 干青云而直上, 吾方知之矣。” ▶ 前蜀 韦庄 《题安定张使君》: “器度风标合出尘, 桂宫何负一枝新。” ▶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 “寻声审听, 泠然出尘幽韵。” ▶ 鲁迅 《书信集‧致陶亢德》: “大札与《人间世》两本, 顷同时拜领, 讽诵一过, 诚令人有萧然出尘之想。” 2. 佛教语。 脱离烦恼的尘垢。 ▶ 《四十二章经》: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 妻子无远离之念, 情爱于色, 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 心存甘伏, 投泥自溺。 故曰凡夫透得此门, 出尘罗汉。” 3. 指出嫁。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 “不如削发出尘, 可无此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