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誓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尚书》中六篇誓文的总称。
▶ 《谷梁传‧隐公八年》“诰誓不及 五帝 ” 晋 范宁 注: “诰誓, 《尚书》六誓七诰是其遗文。”
▶ 杨士勋 疏: “六誓者, 即《尚书》《甘誓》、《汤誓》、《牧誓》、《泰誓》、《费誓》、《秦誓》也。”
- 六 liù ㄌㄧㄡˋ1)数名,五加一(在钞票或单据上常用大写“陆”代):~...
- 誓 shì ㄕˋ1)当众或共同表示决心,依照说的话实行:~师。~词。~愿。...
- 六计 1. 古代考察官吏的六项内容。 ▶ 《周礼‧天官‧小宰》: “以听官府之六计, 弊群吏之治, 一曰廉善, 二曰廉能, 三曰廉敬, 四曰廉正, 五曰廉法, 六曰廉辨。” ▶ 贾公彦 疏: “六者不同, 既以廉为本, 又计其功过多少而听断之, 故云六计。”廉, 考察。 ▶ 清 钱谦益 《刑科给事中薛大中父约赠征仕郎制》: “本六计之弊廉能, 又以清白训子。” ▶ 清 赵翼 《芸浦奉命来抚江南》诗: “民庆二餔长有托, 吏遵六计未全违。” 2. 指六出奇计。 语本《史记‧陈丞相世家》: “﹝ 陈平 ﹞凡六出奇计, 辄益邑, 凡六益封。 奇计或颇秘, 世莫能闻也。” ▶ 元 陈基 《二十六日自通州赴淮安》诗: “六计西来思挠 楚 , 三军左袒欲安 刘 。”
- 六言诗 每句六字的古体诗。 相传始于 西汉 谷永 , 一说 东方朔 已有“六言”诗。 皆不传。 今所见以 汉 末 孔融 的六言诗为最早。 至 唐 六言诗有古体、律体之分。 六言诗体以格调苍劲、浑朴为佳, 但不甚流行。 参阅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六言诗》、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六言诗》。
- 六证 见“ 六徵 ”。
- 六角形手风琴 [concertina]活动簧片乐器,伦敦的C.惠斯通于1829年取得专利权。他后来又制作了具有全部半音阶的乐器。和手风琴相似,音由活动簧片奏出,但是使用按钮而不是键。阿根廷班多尼昂琴与之十分相像,不过是四方形而非六角形。
- 六识 佛教所称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而生见、闻、嗅、味、觉、知六种认识作用。 “六识”为大、小乘之共说, 而位于大乘八识中之前六识, 故亦称“ 前六识 ”。 ▶ 明 破悭道人《一文钱》第六出: “内六尘, 外六根, 中六识, 去缚解粘, 立登般若。” ▶ 清 龚自珍 《最录列子》: “ 列子 知西方有圣人矣, 其曰: ‘以耳视, 以目听。 ’曰: ‘视听不以耳目。 ’于圣人六根互用之法, 六识之相, 庶近似之, 皆非 庄周 所知者。”参阅《成唯识论》五。
- 六角 1. 东汉 时, 匈奴 之左右日逐王、左右温禺鞮王、左右斩将王, 总称“六角”。 ▶ 《后汉书‧南匈奴传》: “其大臣贵者左贤王, 次左谷蠡王, 次右贤王, 次右谷蠡王, 谓之四角;次左右日逐王, 次左右温禺鞮王, 次左右斩将王, 是为六角: 皆单于子弟, 次第当为单于者也。” 2. 六角扇。 ▶ 《晋书‧王羲之传》: “又尝在 蕺山 见一老姥, 持六角竹扇卖之。 ▶ 羲之 书其扇, 各为五字。” ▶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人物异名》: “扇曰六角。”
- 六诏 唐 代位于今 云南 及 四川 西南的 乌蛮 六个部落的总称, 即 蒙隽诏 、 越析诏 、 浪穹诏 、 邆睒诏 、 施浪诏 、 蒙舍诏 。 “诏”义为王或首领。 其帅有六, 因号“六诏”。 ▶ 唐 开元 二十六年后, 蒙舍诏 并吞其他五部, 因其在五部南(今 巍山县 南境), 史称 南诏 。 其地在今 云南 及 四川 西部。 ▶ 唐 元稹 《蛮子朝》诗: “西南 六诏 有遗种, 僻在荒陬路寻壅。”后用以称 云南 。 ▶ 宋 陆游 《晚登横溪阁》诗: “瘴雾不开连 六诏 , 俚歌相答带 三巴 。” ▶ 清 陆元辅 《送文介石学博归滇南》诗: “ 三江 日月孤臣老, 六诏 风烟万里归。” ▶ 吕志尹 《过黔楚界喜晴》诗: “ 六诏 乡关常恨别, 三湘 春水无情流。”参阅《旧唐书‧南蛮西南夷传》、《新唐书‧南蛮传上》。
- 六见 谓 周 时诸侯见天子的六种形式: 朝、宗、觐、遇、会、同。 ▶ 《周礼‧春官‧大宗伯》: “春见曰朝, 夏见曰宗, 秋见曰觐, 冬见曰遇, 时见曰会, 殷见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