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案孔目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古时州县衙门中吏、户、礼、兵、刑、工六房的吏员。 总其事者称六案孔目。
▶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三摺: “这个便是六案都孔目 张鼎 , 这人是个能吏。”
▶ 《水浒传》第四九回: “本州有个六案孔目, 姓 王 名 正 。”
- 六案 宋 于州、县仿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六个办事机构, 称“六案”。...
- 孔目 kǒngmù[small official] 古代职掌文书事务的小官吏
- 文案孔目 文书与档案的条目。 ▶ 唐 刘知几 《史通‧题目》: “至 范晔 举例, 始全录姓名, 历短行于卷中, 丛细字于标外。 其子孙附出者, 注于祖先下, 乃类俗之文案孔目, 药草经方, 烦碎之至, 孰过于此。”
- 六案 宋 于州、县仿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六个办事机构, 称“六案”。 ▶ 《宋史‧徽宗纪二》: “﹝ 崇宁 四年﹞令州县仿尚书六曹分六案。” ▶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三摺: “我可又奉官人委付将六案掌, 有公事怎敢仓皇。” ▶ 明 硕园 《还魂记‧仆侦》: “解上 江西 提刑廉访司, 问那六案都孔目: ‘这男女应得何罪?’六案请了律令, 禀复道: ‘但偷坟见尸者, 依律一秋。 ’”
- 都孔目 宋 时管理簿籍之官吏。 ▶ 元 时亦泛指判官、吏目一类官吏。 ▶ 元 关汉卿 《魔合罗》第三摺: “[正末扮 张鼎 上云: ]自家……在这 河南府 做着个六案都孔目, 掌管六房事务。” ▶ 顾学颉 注: “‘都孔目’本是衙门里管理簿籍的吏。 ▶ 元 剧中的‘六案都孔目’, 指的是判官、吏目一类的官吏。”
- 六桥 浙江省 杭州 西湖 外湖 苏堤 上之六桥: 映波 、 锁澜 、 望山 、 压堤 、 东浦 、 跨虹 。 ▶ 宋 苏轼 所建。 亦指 西湖 里湖之六桥: 环璧 、 流金 、 卧龙 、 隐秀 、 景行 、 浚源 。 ▶ 明 杨孟瑛 所建。 参阅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孤山三堤胜迹》。 ▶ 宋 苏轼 《轼在颍州与赵德麟同治西湖湖成德麟有诗见怀次韵》: “六桥横绝天汉上, 北山 始与 南屏 通。” ▶ 《古今小说‧张舜美灯宵得丽女》: “明月娟娟筛柳, 春色溶溶如酒。 今夕试华灯, 约伴六桥行走。” ▶ 康有为 《闻意索三门湾以兵轮三艘迫浙江有感》诗: “凄凉白马市中箫, 梦入 西湖 数六桥。”
- 六梢 翅毛。 ▶ 元 无名氏 《飞刀对箭》第一摺: “有一日长全我这六梢……我可敢飞腾过万里青霄。”
- 六根清静 liù gēn qīng jìng 【解释】六根: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静。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出处】《法华经·法师功德品》:“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静。”【示例】寸草不留,~,与汝剃了,免得争竞。(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回)【拼音码】lgqj
- 六梦 古代把梦分为六类, 根据日月星辰以占其吉凶。 ▶ 《周礼‧春官‧占梦》: “以日月星辰占六梦之吉凶: 一曰正梦, 二曰噩梦, 三曰思梦, 四曰寤梦, 五曰喜梦, 六曰惧梦。” ▶ 清 曹寅 《广陵同人多和不寐诗再叠前韵》: “六梦纷纭倦考雠, 灯窗自视息休休。”
- 六根清浄 1 六根清浄1.1 词语解释1.2 成语解释1.3 引用及链接 六根清浄拼音:liù gēn qīng jìng 注音:ㄌㄧㄨˋ ㄍㄣ ㄑㄧㄥ ㄐㄧㄥˋ 词语解释佛教谓修行者的六根不染着六尘为“六根清浄”。 隋炀帝 《宝台经藏愿文》:“五种法师,俱得六根清浄。”《水浒传》第四回:“寸草不留,六根清浄,与汝剃除,免得争竞。” 清 李渔 《奈何天·狡脱》:“终朝打坐参禪,渐觉六根清浄。” 成语解释六根清浄【解释】:佛教谓修行者的六根不染着六尘为“六根清浄”。 隋炀帝 《宝台经藏愿文》:“五種法師,俱得六根清浄。”《水浒传》第四回:“寸草不留,六根清浄,與汝剃除,免得争競。” 清 李渔 《奈何天·狡脱》:“終朝打坐參禪,漸覺六根清浄。”
- 六榷务 即六务, 详“ 六务 ”。
- 六根清净 liù gēn qīng jìng 【解释】六根: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静。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出处】隋·隋炀帝《宝台经藏愿文》:“五种法师,俱得六根清净。”【示例】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回:“寸草不留,~,与汝剃除,免得争竞。”【拼音码】lgqj【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
- 六欲 liùyù佛教指色欲、形貌欲等六种欲望,泛指人的各种欲望:七情~。
- 六根互用 佛教谓六根清净者, 任何一根均可产生他根的功能, 迭相为用。 如耳视、目听之类。 见《法华论》等。 ▶ 宋 陆游 《或遗木瓜有双实者香甚戏作》诗: “六根互用亦何常, 或以鼻嗅代舌尝。” ▶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贾叟刻木》: “ 平阳 贾叟 , 无目而刻神像…… 赵州 没眼僧, 能噀墨水画上, 布五彩亦噀之……佛氏所谓六根互用者, 殆从是而进耶?” 清 龚自珍 《最录<列子>》: “ 列子 知西方有圣人矣, 其曰: ‘以耳视, 以目听。 ’曰: ‘视听不以耳目。 ’于圣人六根互用之法, 六识之相, 庶几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