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指 战国 时位于 函谷关 以东的 齐 、 楚 、 燕 、 韩 、 赵 、 魏 六国。
▶ 《战国策‧赵策二》: “故窃为大王计, 莫如一 韩 、 魏 、 齐 、 楚 、 燕 、 赵 , 六国从亲以傧畔 秦 。”
▶ 晋 潘岳 《为贾谧作赠陆机》诗: “绵绵瓜瓞, 六国互峙。 强 秦 兼并, 吞灭四隅。”
▶ 唐 宋之问 《过函谷关》诗: “六国兵同合, 七雄势未分。”
▶ 清 黄遵宪 《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留别日本诸君子》诗: “欲行六国连衡策, 来作三山汗漫游。”
- 六 liù ㄌㄧㄡˋ1)数名,五加一(在钞票或单据上常用大写“陆”代):~...
- 国 (國)guó ㄍㄨㄛˊ1)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
- 十六国 见“ 五胡十六国 ”。
- 五胡十六国 旧史称 匈奴 、 鲜卑 、 羯 、 氐 、 羌 五个少数民族及其所建的十六个割据政权。 有五 凉 ( 前凉 、 后凉 、 南凉 、 西凉 、 北凉 )、二 赵 ( 前赵 、 后赵 )、三 秦 ( 前秦 、 后秦 、 西秦 )、 四燕 ( 前燕 、 后燕 、 南燕 、 北燕 )、 夏 、 成汉 。 始于 晋 永兴 元年(公元304年), 南朝 宋 元嘉 十六年(公元439年)讫, 历一百三十五年。
- 六地 原谓上下四方, 引申指大地。 ▶ 《刘知远诸宫调‧知远探三娘与洪义厮打》: “六地权牙床, 这麻科假做青罗帐。”
- 六器 1. 祭享天地四方的六种玉器。 ▶ 《周礼‧春官‧大宗伯》: “以玉作六器, 以礼天地四方: 以苍璧礼天, 以黄琮礼地, 以青圭礼东方, 以赤璋礼南方, 以白琥礼西方, 以玄璜礼北方。” ▶ 郑玄 注: “礼神者必像其类: 璧圜像天;琮八方像地;圭锐像春物初生;半圭曰璋, 像夏物半死;琥猛像秋严;半璧曰璜, 像冬闭藏, 地上无物, 唯天半见。” ▶ 宋 苏轼 《洗玉池铭》: “ 秦 汉 以还, 龟玉道熄, 六器仅存, 五瑞莫辑。” 2. 指六种乐器。 ▶ 《文选‧马融<长笛赋>》: “昔 庖羲 作琴, 神农 造瑟, 女娲 制簧, 暴辛 为埙, 倕 之和锺, 叔 之离磬……若然, 六器者, 犹以二皇圣哲黈益。” ▶ 李善 注: “六器, 琴瑟簧埙锺磬。”
- 六场通头 见“ 六场通透 ”。
- 六喻 即六如。 详该条。
- 六和塔 亦称“六合塔”。 在 浙江省 杭州市 城南 钱塘江 边 月轮山 上。 塔为八角形, 外观十三级, 内分七层, 高约六十米。 ▶ 宋 开宝 三年(公元970年) 吴越王 钱俶 建以镇江潮, 其地旧有 六和寺 , 故名。 历代屡毁屡修。 后重加修葺,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是 杭州市 名胜之一。
- 六堂 指 明 清 国子监所设之率性堂、修道堂、诚心堂、正义堂、崇志堂、广业堂。 ▶ 《明史‧职官志二》: “﹝国子监﹞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 助教十五人, 学正十人, 学录七人……助教、学正、学录掌六堂之训诲, 士子肄业本堂, 则为讲说经义文字, 导约之以规矩。” ▶ 《儒林外史》第三七回: “前日监里六堂合考, 小弟又是一等第一。”
- 六和 1. 谓以滑、甘调制酸、苦、辛、咸四种滋味。 ▶ 《礼记‧礼运》: “五味、六和、十二食, 还相为质也。” ▶ 郑玄 注: “和之者, 春多酸, 夏多苦, 秋多辛, 冬多咸, 皆有滑、甘, 是谓六和。” ▶ 孔颖达 疏: “以四时有四味, 皆有滑有甘, 益之为六也, 是为六和也。”按 郑 注系据《周礼‧天官‧食医》经文。 后用以指多种美味。 ▶ 南朝 梁 沈约 《需雅》之二: “五味九变兼六和, 令芳甘旨庶且多。” 2. 佛教语。 谓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 宋 黄庭坚 《仰山简和尚真赞》: “不戒而六和恭敬, 不禅而十方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