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命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周 代分官爵为九等, 称九命。 六命为王之卿。
▶ 《周礼‧春官‧典命》: “王之三公八命, 其卿六命, 其大夫四命。”
- 六 liù ㄌㄧㄡˋ1)数名,五加一(在钞票或单据上常用大写“陆”代):~...
- 命 mìng ㄇㄧㄥˋ1)动植物的生活能力:生~。救~。逃~。拼~。~脉。...
- 六和 1. 谓以滑、甘调制酸、苦、辛、咸四种滋味。 ▶ 《礼记‧礼运》: “五味、六和、十二食, 还相为质也。” ▶ 郑玄 注: “和之者, 春多酸, 夏多苦, 秋多辛, 冬多咸, 皆有滑、甘, 是谓六和。” ▶ 孔颖达 疏: “以四时有四味, 皆有滑有甘, 益之为六也, 是为六和也。”按 郑 注系据《周礼‧天官‧食医》经文。 后用以指多种美味。 ▶ 南朝 梁 沈约 《需雅》之二: “五味九变兼六和, 令芳甘旨庶且多。” 2. 佛教语。 谓身和(共住)、口和(无诤)、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 宋 黄庭坚 《仰山简和尚真赞》: “不戒而六和恭敬, 不禅而十方清净。”
-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是中药方剂和中成药的统称。因由六位中药材组成,其中熟地黄为君药,故名为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源于宋代医学家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滋补肾阴的基础方剂,配伍组方上具有“三补三泻”的特点。中药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加味而成。现代医学研究,六味地黄丸还具有增强免疫、抗衰老、抗疲劳、抗低温、耐缺氧、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改善肾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及较强的强壮作用。但畏寒怕冷、痰多湿重之人不宜服用。 成分 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等,功能主治 滋阴补肾。用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盗汗遗精。
- 六和塔 亦称“六合塔”。 在 浙江省 杭州市 城南 钱塘江 边 月轮山 上。 塔为八角形, 外观十三级, 内分七层, 高约六十米。 ▶ 宋 开宝 三年(公元970年) 吴越王 钱俶 建以镇江潮, 其地旧有 六和寺 , 故名。 历代屡毁屡修。 后重加修葺,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是 杭州市 名胜之一。
- 六味 苦、酸、甘、辛、咸、淡。 ▶ 南朝 梁简文帝 《六根忏文》: “餐禅悦之六味, 服法喜之三德。” ▶ 《大般涅盘经》卷一: “其食甘美有六种味: 一苦, 二醋, 三甘, 四辛, 五咸, 六淡。 复有三德: 一者轻软, 二者净洁, 三者如法。” ▶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序例‧十剂》引 刘完素 曰: “酸、苦、辛、咸、甘、淡, 六味成乎地。”
- 六喻 即六如。 详该条。
- 六君子 1. 史籍中合称六个杰出人物为“六君子”者甚多, 其中最著者, 约有: (1)指 禹 、 汤 、 文 、 武 、 成王 、 周公 。 ▶ 《礼记‧礼运》: “ 禹 、 汤 、 文 、 武 、 成王 、 周公 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2) 宋 黄庭坚 、 秦观 、 张耒 、 晁补之 及 陈师道 、 李廌 , 人称“苏门六君子”。 ▶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七‧姑溪集》: “ 端叔 在 苏 门, 名次六君子……观全集殊下 秦 、 晁 、 张 、 陈 远甚。”(3) 宋 宁宗 时, 右丞相 赵汝愚 为 韩侂胄 诬陷, 太学生 周端朝 、 张道 、 徐范 、 蒋傅 、 林仲麟 、 杨宏中 六人上书讼其冤, 被屏斥, 史称“六君子”。 见《宋史‧忠义传‧杨宏中》。 (4) 明 熹宗 时, 魏忠贤 擅权, 御史 扬涟 劾 忠贤 二十四大罪, 涟 与 左光斗 、 魏大中 、 周朝端 、 袁化中 、 顾大章 皆为 忠贤 构死, 世称“六君子”。 又 魏忠贤 矫旨逮 周起元 、 缪昌期 、 周顺昌 、 周宗建 、 黄遵素 、 李应升 下狱受酷刑死, 世称“后六君子”。 参阅《明史‧宦官传‧魏忠贤》。 (5) 清 光绪 中, 谭嗣同 、 林旭 、 杨锐 、 刘光第 、 杨深秀 、 康广仁 因“戊戌变法”失败, 同时遇害, 世称“戊戌六君子”。 参阅《清史稿‧李端芬谭嗣同等传论》。 2. 国画称松、柏等六种树木。 ▶ 元 黄公望 《题云林画》诗: “居然相对六君子, 正直特立无偏颇。”此“六君子”指 倪云林 画中的松、柏、樟、楠、槐、榆。 名为《六君子图》。 参阅 陈衍 《元诗纪事》卷二一。
- 六器 1. 祭享天地四方的六种玉器。 ▶ 《周礼‧春官‧大宗伯》: “以玉作六器, 以礼天地四方: 以苍璧礼天, 以黄琮礼地, 以青圭礼东方, 以赤璋礼南方, 以白琥礼西方, 以玄璜礼北方。” ▶ 郑玄 注: “礼神者必像其类: 璧圜像天;琮八方像地;圭锐像春物初生;半圭曰璋, 像夏物半死;琥猛像秋严;半璧曰璜, 像冬闭藏, 地上无物, 唯天半见。” ▶ 宋 苏轼 《洗玉池铭》: “ 秦 汉 以还, 龟玉道熄, 六器仅存, 五瑞莫辑。” 2. 指六种乐器。 ▶ 《文选‧马融<长笛赋>》: “昔 庖羲 作琴, 神农 造瑟, 女娲 制簧, 暴辛 为埙, 倕 之和锺, 叔 之离磬……若然, 六器者, 犹以二皇圣哲黈益。” ▶ 李善 注: “六器, 琴瑟簧埙锺磬。”
- 六吕 古乐有十二律, 阳声阴声各六, 阳为律, 阴为吕。 ▶ 《尚书大传》卷一: “四时推六律、六吕, 询十有二变而道宏广。” ▶ 《国语‧周语下》“律所以立均出度也” 三国 吴 韦昭 注: “律谓六律、六吕也。 阳为律, 阴为吕……六吕: 林锺、仲吕、夹锺、大吕、应锺、南吕也。” ▶ 南朝 陈 徐陵《为王仪同致仕表》: “今三元肇庆, 六吕司春, 得奉万寿之杯, 豫参百辟之礼。”参见“ 六同 ”、“ 六律 ”、“ 十二律 ”。
- 六同 即六吕。 阴律六, 以铜为管, 故名。 ▶ 《周礼‧春官‧大司乐》: “以六律、六同、八音、六舞、大合乐, 以致鬼神示, 以和邦国。” ▶ 郑玄 注: “六律, 合阳声者也。 六同, 合阴声者也。” ▶ 《周礼‧春官‧典同》: “掌六律、六同之和, 以辨天地四方之声, 以为乐器。” ▶ 郑玄 注: “故书‘同’作‘铜’。 ▶ 郑司农 云: 阳律以竹为管, 阴律以铜为管。 竹, 阳也;铜, 阴也, 各顺其性, 凡十二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