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谷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1. 八种谷物。 指黍、稷、稻、粱、禾、麻、菽、麦。 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动植‧八谷》引《本草》注。 一说为稻、黍、大麦、小麦、大豆、小豆、粟、麻。 见《续古文苑‧李播〈天文大象赋〉》 苗为 注。
2. 星名。
▶ 《晋书‧天文志上》: “﹝五车星﹞其西八星曰八谷, 主候岁。 八谷一星亡, 一谷不登。”
▶ 《续古文苑‧李播<天文大象赋>》: “荐秋成于八谷, 务春采于扶筐。”
▶ 苗为 注: “八谷八星, 在紫微宫之外五车之北, 一主稻, 二主黍, 三主大麦, 四主小麦, 五主大豆, 六主小豆, 七主粟, 八主麻。”
▶ 《宋史‧天文志二》: “八谷八星, 在华盖西, 五车北, 一曰在诸王西。
▶ 武密 曰: ‘主候岁丰俭, 一稻、二黍、三大麦、四小麦、五大豆、六小豆、七粟、八麻。 ’”
- 八 bā ㄅㄚˉ1)数名,七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捌”代):~面玲...
- 谷 1)(③④穀)gǔ ㄍㄨˇ2)两山间的夹道或流水道,或指两山之间:山~...
- 八象 《易》八卦之象。 即: 乾(天)、坤(地)、坎(水)、离(火)、艮(山)、兑(泽)、巽(风)、震(雷)。 ▶ 《文选‧潘岳<为贾谧作赠陆机>诗》: “结绳阐化, 八象成文。” ▶ 李周翰 注: “八象, 八卦也。” ▶ 宋 范仲淹 《易兼三材赋》: “既而明三极之端, 知八象之谓。”
- 八译 谓辗转多次翻译。 ▶ 《尚书大传》卷二: “ 桀 无道, 囚 汤 , 后释之, 诸侯八译来朝者六国。”
- 八貂 唐 制, 左右散骑、侍中、中书令各二人, 冠制皆金蝉珥貂, 号称八貂。 ▶ 《新唐书‧百官志二》: “ 隋 废散骑常侍。 ▶ 贞观 元年复置, 十七年为职事官。 ▶ 显庆 二年, 分左右, 隶门下、中书省, 皆金蝉、珥貂, 左散骑与侍中为左貂, 右散骑与中书令为右貂, 谓之八貂。” ▶ 唐 耿湋 《元日早朝》诗: “参差万戟合, 左右八貂斜。” ▶ 唐 白居易 《薛戎赠左散骑常侍制》: “俾增九原之光, 追备八貂之列。”
- 八诏 隋 唐 时期 永昌 、 姚州 地区有 蒙巂诏 、 越析诏 、 浪穹诏 、 邆赕诏 、 施浪诏 、 蒙舍诏 , 又有 时傍 、 矣川罗识 二族, 通号“八诏”。 ▶ 唐 王建 《宫词》之二: “殿前传点各依班, 召对西来八诏蛮。” ▶ 宋 周辉 《清波别志》卷上: “八诏者, 隋 时 永昌 姚州 闻有 蒙舍诏 、 蒙雟诏 、 越析诏 、 浪穹诏 、 施浪诏 、邆 赕诏 , 又有 (时)傍 、 矣川罗识 二族, 通号八诏。 其后二族为 閤罗凤 所灭, 独有六诏。 南方之夷, 惟 南诏 最大。 夷语谓王为诏;或曰, 当六诏皆在, 岁有事天子各赐一诏, 故曰‘八诏’。” ▶ 宋 张孝祥 《念奴娇‧张仲钦提刑行边》词: “ 方丈 三 韩 , 西山八诏, 慕义羞椎结。”参阅《新唐书‧南诏传》。
- 八贤 八个贤人。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 谢万 作《八贤论》, 与 孙兴公 往反, 小有利钝。” ▶ 刘孝标 注: “《中兴书》: 万 善属文, 能谈论, 万 集载其叙四隐四显为八贤之论, 谓渔夫、 屈原 、 季主 、 贾谊 、 楚 老、 龚胜 、 孙登 、 嵇康 也。”
- 八识田 谓八识产生之处, 犹言胸中、心田。 ▶ 宋 强幼安 《唐子西文录》: “ 司马迁 敢乱道却好, 班固 不敢乱道却不好。 不乱道又好是《左传》, 乱道又不好是《唐书》。 八识田中若有一毫《唐书》, 亦为来生种矣。” ▶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吏部‧士大夫华整》: “盖八识田中, 带此结习, 不能铲也。”参见“ 八识 ”。
- 八贤王 见“ 八大王 ”。
- 八识 佛教法相宗术语。 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 亦名六根。 末那为第七识, 意谓执持我见。 阿赖耶为第八识, 意为藏, 谓能藏一切法, 即所谓神识、性灵, 合称八识。 ▶ 《天地八阳神咒经》: “云何名八识?眼是色识, 耳是声识, 鼻是香识, 舌是味识, 身是触识, 意是分别识。 六根是六识。 舍藏识, 阿赖耶识, 是名曰八识。” ▶ 清 龚自珍 《最录八识规矩颂》: “师复念言法相宗大纲在八识, 大纬在四分, 乃制此颂一十二章, 分四大支, 初三颂眼等识, 次三颂意识, 次三末那, 次三赖耶。” ▶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 “ 孙卿 又曰: ‘心也者, 道之工宰也;道也者, 治之经理也。 ’其能知八识者矣。”
- 八败命 旧谓注定事事无成的命。 ▶ 《中国谚语资料》: “八败命, 还怕个拚死做;荒年成, 饿不死个瞎眼睛。” ▶ 朱自清 《笑的历史》: “自从她进门……又挑拨他和我吵, 使你们一家不和, 真真是八败命!”
- 八证 中医学名词。 我国古代中医在诊断疾病过程中, 把各种疾病的复杂表现综合归纳为八种不同的证候, 即寒、热、表、里、虚、实、邪、正。 ▶ 《元亨疗马集》载有《八证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