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Crimea]
乌克兰南部共和国,范围与深入黑海的克里米亚半岛相同。早期居民为辛梅瑞安人,自公元前6世纪以来为希腊人所居住,公元前5世纪开始受博斯普鲁斯王国统治,其后先后归属于罗马和拜占廷帝国;1783年被俄罗斯并吞,1853~1856年为克里米亚战争的主战场;1921年成为苏联的一个自治共和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纳粹德国侵占(1941),1944年收复;1954年成为乌克兰的一州,1991年苏联解体后获得部分自治权。首府辛菲罗波尔。面积27,000平方千米。人口约2,651,700(1994)。
- 克里姆林宫 Kèlǐmǔlín Gōng俄国沙皇的宫殿,在莫斯科市中心。十月革命后是原苏联最高党政机关的所在地。常用做原苏联官方的代称。[英Kremlin,从俄Кремль]
- 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 基本解释:1853-1856年俄国与英国、法国、土耳其、撒丁联军进行的战争。因主要战场在克里米亚半岛而得名。1853年俄国为控制黑海海峡,在巴尔干扩张势力,对土耳其开战。1854年英法为助土耳其抗俄,对俄宣战。1855年联军攻克俄军在克里米亚的要塞塞瓦斯托波尔,俄国战败。1856年双方签订《巴黎和约》,俄国通过黑海海峡向南扩张的企图受到重大打击。
- 克里特岛 克里特岛 基本解释:希腊最大岛屿。在地中海东部。面积8260平方千米。多山地,北部沿海有平原。盛产油橄榄、葡萄、柑橘等。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旅游业兴盛。
- 克里米亚战争(1853-10~1856-02) [Crimean War]以克里米亚半岛为主要战场的一次战争。一方为俄国,另一方为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和撒丁-皮埃蒙特。主要是因为中东各大国间的冲突,更直接地因为俄国要对奥斯曼苏丹治下的东正教臣民实施保护而引起。对俄国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进行长达一年的围困并最后将其攻克之前,战争在阿尔马河、巴拉克拉瓦、因克尔曼等地进行。由于奥地利威胁要参加联军,俄国于1856年接受初步和谈条件,而在巴黎会议达成最后解决办法。克里米亚战争双方指挥失宜,加上瘟疫流行,致使双方损失兵员均达25万之众。这场战争并未解决东欧国家间的关系,但使亚历山大二世警觉到俄国进行现代化的需要。
- 克里特 [Crete]希腊语作Kriti,旧称Creta。地中海东部岛屿,希腊的一个行政区。长245千米,宽12~56千米,地形以山地为主。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弥诺斯人的发源地,在前16世纪达到全盛时期,以在克诺索斯、菲斯托斯和马利亚等地建筑的宏伟宫殿闻名。约前1450年的一次大地震标志着米诺斯时代的结束。前67年被罗马人并吞,公元395年转属拜占廷。1204年被十字军卖给了威尼斯,1669年经过一场历史上最长的围城之役后,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夺占,直到1898年土耳其人被希腊人驱逐,为自治领,1913年正式划归希腊。经济以农业为主,为该国主要的橄榄、橄榄油、葡萄产地之一;观光业是重要的外汇资源,伊拉克利翁的博物馆有最完善的米诺斯艺术收藏品。人口约537,000(1991)。
- 克钦人 [Kachin]居住在缅甸东北部、毗邻的印度(阿鲁纳恰尔邦和那加兰)及中国(云南)的部族。人数逾70万,使用藏-缅语族的各种语言。传统的克钦社会实行轮垦耕作,以山稻为主,也以抢劫和世仇宿怨互相残杀所得财物作为补充。传统信仰是拜祖,并需以牲畜献祭。约10%的克钦人是基督徒。
- 克长 谓能教诲不倦。 ▶ 《诗‧大雅‧皇矣》: “其德克明, 克明克类, 克长克君。” ▶ 郑玄 笺: “教诲不倦曰长。” ▶ 《三国志‧魏志‧杨俊传》: “克长后进, 惠训不倦。”
- 克里斯蒂娜·德·皮桑 [Christine de Pisan]又作Christine de Pizan。(1364,威尼斯~1430?) 法国作家。父亲是查理五世的占星家,后来与宫廷秘书结婚。丈夫去世后,为抚养孩子开始写作。写有10卷典雅诗集,包括抒情诗、回旋诗、小故事诗和悲歌,在这些作品中,许多诗篇以典雅爱情的传统写就。在《妇人城》(1405)中,她描写的妇女以其英勇与贞淑而名扬世界。克里斯蒂娜还写了一本记述查理五世的言行录,以及受圣女贞德早期胜利影响而作的传记(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