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以辞色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jiǎ yǐ cí sè
【解释】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对待。
【示例】叫他传了那厨子来当一次差,我们在旁边~,逐细盘问他,怕问不出来?(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六回)
【拼音码】jycs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待人
- 假 jiǎ ㄐㄧㄚˇ1)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与“真”相对:~山。~话。~...
- 以 yǐ ㄧˇ1)用,拿,把,将:~一当十。~苦为乐。~身作则。~邻为壑。...
- 辞色 císè〈书〉说的话和说话时的态度:不假~ㄧ欣喜之情,形于~。
- 假人辞色 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待人。
- 不以辞害志 bù yǐ cí hài zhì 【解释】辞:文辞;志:作品的思想内容。不因为只顾文辞而损害了对内容的理解。指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拼音码】bych【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含贬义
- 以辞取人 见“以言取人”。
- 以辞害意 yǐ cí hài yì 【解释】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出处】《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拼音码】ychy【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假休 休假。 ▶ 《宋史‧仁宗纪三》: “诏执政大臣非假休不许私第受谒。”
- 假令 jiǎlìng(1)[if]∶假设,如果假令有取。――唐·柳宗元《柳河东集》(2)[acting county magistrate]∶临时代理县令
- 假传圣旨 1. 假传皇帝的旨意。 ▶ 清 李玉 《清忠谱‧闹诏》: “今日是 魏太监 假传圣旨, 杀害忠良。” ▶ 《括苍山恩仇记》第九回: “ 咸丰 元年, 青浦县 知县 余龙光 看见当年的收成稍为好了一点儿, 想趁机捞一票, 就假传圣旨, 徵收已经豁免的 道光 三十年以前灾年中的那份儿钱粮。” 2. 指伪传上级的命令。 ▶ 郭沫若 《洪波曲》第九章六: “他们假传圣旨, 说是奉了第三厅厅长 郭沫若 的命令搜查书店。”
- 假伪 虚假。 ▶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粲 劝 表 子 琮 , 令归 太祖 ”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 “ 孙权 自此以前, 尚与中国和同, 未尝交兵, 何云‘驱 权 于 江 外’乎……又 白登 在 平城 , 亦 魏武 所不经, 北征 乌丸 , 与 白登 永不相豫。 以此知 张骘 假伪之辞, 而不觉其虚之自露也。”
- 假似 1. 如果。 ▶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楔子: “假似那 陈州 百姓每不伏我呵, 我可怎么整治他?” 元 高文秀 《黑旋风》第一摺: “﹝正末云﹞哥也, 假似有人骂您兄弟呢?﹝ 宋江 云﹞忍了。” 2. 譬如。 ▶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四: “假似 缪千户 欺心混赖, 负我多金, 反致得无聊如此, 他日岂无报应?”
- 假仁假义 jiǎ rén jiǎ yì 【解释】伪装仁慈善良。【出处】《朱子全书·历代一·唐》:“汉高祖私意分数少,唐太宗一切假仁假义以行其私。”【示例】他第一便想抢曾乡绅的家,那暴发的绅士,~的,好不可恶!(郑振铎《黄公俊的最后》)【拼音码】jrjy【灯谜面】婊子送客;木偶流眼泪;白骨精给唐僧送饭狐狸与鸡交朋友【用法】连动式;作定语、状语、宾语;含贬义【英文】shed crocodile tears
- 假佐 汉 代诸府的文书官。 ▶ 《汉书‧王尊传》: “司隶遣假佐 放 奉诏书白 尊 发吏捕人。” ▶ 颜师古 注引 苏林 曰: “ 胡公 《汉官》假佐, 取内郡善史书佐给诸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