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春寒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dàochūnhán
春天的一种反常现象,早春回暖后,由于寒潮侵入,气温下降到正常年份同期平均值以下。
- 倒 dǎo ㄉㄠˇ1)竖立的东西躺下来:摔~。墙~了。~塌。~台。打~。卧...
- 春寒 chūnhán指春季出现的寒冷天气:~料峭。
- 春寒料峭 chūn hán liào qiào 【解释】形容初春的寒冷。【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九:“春寒料峭,冻杀年少。”【示例】那是一个阴冷的漆黑之夜。~,风雨凄凄。(何为《春夜的沉思和回忆》)【拼音码】chlq【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形容春天的寒冷天气【英文】cold spell in spring
- 倒是 dàoshì副词。①表示跟一般情理相反;反倒: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说个没完没了。②表示事情不是那样(含责怪意):说的~容易,你做起来试试!③表示出乎意料:还有什么理由,我~想听一听。④表示让步:东西~好东西,就是价钱太贵,⑤表示转折:屋子不大,布置得~挺讲究。⑥用来缓和语气:如果人手不够,我~愿意帮忙。⑦表示催促或追问:你~快说呀!ㄧ你~去过没去过,别吞吞吐吐的。
- 倒映 dàoyìng物体的形象倒着映射到另一物体上:垂柳~在湖面上。
- 倒晕 1. 唐 宋 妇女眉妆式样之一。 ▶ 唐 宇文士及 《妆台记》: “妇人画眉, 有倒晕妆。” ▶ 宋 晏几道 《蝶恋花》词: “倒晕功夫, 画得宫眉巧。” ▶ 宋 苏轼 《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诗之三: “剩看新翻眉倒晕, 未应泣别脸消红。” 2. 花瓣一般近萼处色深, 至瓣尖渐浅。 若近萼处色浅, 至其末反深者, 称为倒晕。 ▶ 唐 王建 《同于汝锡赏白牡丹》诗: “统心黄倒晕, 侧茎紫重棱。” ▶ 宋 欧阳修 《洛阳牡丹记》: “倒晕檀心者, 多叶红花, 凡花近萼色深, 至其末渐浅, 此花自外深色, 近萼反浅白, 而深檀点其心, 此尤可爱。”
- 倒日 使太阳返行。 极言力大而能胜天。 典出《淮南子‧览冥训》: “ 鲁阳公 与 韩 构难, 战酣, 日暮, 援戈而撝之, 日为之反三舍。” ▶ 《文选‧陆机<吊魏武帝文>》: “夫以回天倒日之力, 而不能振形骸之内;济世夷难之智, 而受困魏阙之下。” ▶ 南朝 梁 刘孝标 《辨命论》: “触山之力无以抗, 倒日之诚弗能感。”
- 倒景 见“ 倒影 ”。
- 倒施 不合理地使用。 ▶ 明 宋濂 《元故乐清县男林府君墓铭》: “天生之材, 小大异宜。 用或倒施, 乃人之非。”
- 倒曳 亦作“倒拽”。 倒拖;倒拉。 ▶ 《北史‧赵仲卿传》: “微有不理者, 仲卿 辄召主掌挞其胸背, 或解衣倒曳于荆棘中, 时人谓之于菟。” ▶ 《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 “碌乱了半夜, 周三 背了包裹, 倒拽上门, 迤逦出北关门。” ▶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 “众皂隶一齐动手, 把……那尼姑横拖倒拽, 捉将下来。”
- 倒断 1. 判断, 决断。 ▶ 《朱子语类》卷六十: “旧时看此句, 甚费思量, 有数样说, 今所留二说也倒断不下。” ▶ 《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 “ 山前行 正在州衙门前立, 倒断不下, 猛抬头看时, 却见 皇甫殿直 在面前相揖。” 2. 引申为裁决;判决。 ▶ 宋 吴潜 《满江红‧送吴叔永尚书》词: “万事尽由天倒断, 三才自有人撑抵。” ▶ 元 马致远 《任风子》第三摺: “你不家去呵, 与我个倒断, 你休了我者。” ▶ 《金瓶梅词话》第十六回: “妇人道: ‘他不敢管我的事, 休说各衣另饭, 当官写立分单, 已倒断开了的勾当。 ’” 3. 计划, 谋划。 ▶ 《朱子语类》卷四五: “二者中须有个商量倒断始得。” ▶ 宋 仲殊 《洞仙歌》词: “任倒断、深思向梨花, 也无奈寒食, 几番风雨。” ▶ 宋 吴潜 《柳梢青‧安晚园和刘自昭》词: “万种思量, 百年倒断, 付与残霞。” 4. 终止;完结。 ▶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楔子: “因姐姐玉精神、花模样, 无倒断晓夜思量。” ▶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颜渊篇四》: “克己复礼, 如何得有倒断!所以 尧 、 舜 、 文王 、 孔子 终无自谓心花顿开, 大事了毕之一日。” 5. 明白, 清楚。 指将事情的因果是非关系或某种结局弄清楚。 ▶ 《二刻拍案惊奇》卷六: “亦且妻子随着别人已经多年, 不知他心腹怎么样了?也要与他说个倒断。” ▶ 《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 “﹝ 何玉凤 ﹞无法, 只得自己表明心迹, 说个倒断。”
- 倒曹 转换门户。 ▶ 《醒世姻缘传》第八一回: “就是丫头有什么不中使, 也只是转卖倒曹, 也没个打杀的理。”
- 倒文 1. 指古代诗文中为求协韵或句法变化而倒置文字的现象。 ▶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总说‧倒文》: “六经或倒其文, 如《易》之‘西南得朋’、‘吉凶者失得之象’, 类皆有之, 唯《诗》为多, 如‘中林’、‘中谷’、‘家室’、‘裳衣’、‘衡从’……不一而尽。” ▶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倒文协韵例》: “古书多韵语, 故倒文协韵者甚多。” ▶ 姚维锐 《古书疑义举例增补‧补倒文成句例》: “ 昭 十三年《左传》: ‘我之不共, 鲁 故之以。 ’ 杜 注云: ‘不共 晋 贡, 以 鲁 故也。 ’ 愚 按: ‘ 鲁 故之以’, 犹言‘因 鲁 之故’, 倒文成句也。” 2. 因抄刊古书而误倒的文字。 如《淮南子‧原道训》: “游微雾, 骛恍忽。” ▶ 王念孙 说: “恍忽”应是“忽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