侚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xùn ㄒㄩㄣˋ
1)疾速。
2)古通“殉”,为某种目的而死。
3)古同“徇”。
- 供 gōng ㄍㄨㄥˉ1)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应用:~给(jǐ)。~求。~应。~需。~销。提~。~不应求。·参考词汇:confess feed for lay offerings offerings own up supply ·参考词汇:求gòng ㄍㄨㄥˋ1)奉献:~养。~献。~奉。~佛。~职。2)祭祀用的东西:~桌。~品。~果。上~。3)被审问时在法庭上述说事实:招~。口~。~状。~认。~词。·参考词汇:confess feed for lay offerings offerings own up supply ·参考词汇:求gòng(1)(形声。从人,共声。本义:摆设;陈设)(2)同本义 [lay]供,设也。――《说文》供帐。――《后汉书·班彪传》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明史·海瑞传》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明史·海瑞传》(3)又如:供帐(陈设帷帐等用具。作为宴会、旅行之用);供顿(备酒宴客;供应);供馔(陈设祭祀食品);供享(摆供品以祭祀);供佛(4)供奉,供献 [present with all respect]张羽旗,设供具,以礼神君。――《史记·封禅书》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唐·刘禹锡《听旧宫中乐人穆氏唱歌》(5)又如:供具(供奉鬼神的器具。后也指供佛的器具);供奉曲(宫廷内演奏的曲子);供进(进献宫廷);供御(进奉于帝王)(6)祭祀,奉祀。把香烛等放在神佛或祖先的像(或牌位)前面表示敬奉 [offer in worship]。如:上供;供礼(祭品,供品);供床(神像前放置祭品的几案)(7)伺奉;伺候 [wait on]。如:供过(侍奉,伺候;当差);供应(伺候);供侍(侍奉);供直(侍奉帝王);供承(侍奉,执役);供命(听从差遣);供享(使享用)(8)从事,担任 [hold]。如:供事;供役(服役,执役)(9)受审者陈述案情 [confess;own up]吏辈责供,多不足凭。――宋·陈襄《州县提纲·面审所供》(10)又如:招供(供出犯罪事实);吐供(招供);供招(招供。供出犯罪事实);供攀(攀供。在供词中牵连他人)套口供 逼供信 供菜 供称 招供 供奉 供品 供求 供应舰 清供 诱供 串供 攀供 录供 供稿 供销合作社 供事 供需 香花供养 供桌 供销 提供 供给 供不应求 逼供 供养 供献 翻供 画供 疲於供命 笔供 五供 供过于求 供应 自供 供料 供案 供认 口供 骗供 上供 供求率 供状 供职 指供 供气 供给制 供词 供果
- 侙 chì ㄔˋ1)忧愁;惊恐;心不安。
- 供不应求 gōng bù yìng qiú 【解释】供应不能满足需求。【拼音码】gbyq【灯谜面】佛多香少;老虎吃跳蚤多贡献勿索取【用法】主谓式;作谓语;用于人或商品【英文】supply falls short of demand
- 侘傺 chàchì[despondently;disappointedly] 形容失意的样子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楚辞·屈原·涉江》
- 供事 gòng〃shì担任职务。
- 侘 chà ㄔㄚˋ1)古同“诧”,夸耀自己。2)〔~傺(chì)〕失意。侘傺
- 供享 亦作“供飨”。 1. 使享用;享受。 ▶ 郭沫若 《反正前后》四: “水是很清冽的, 井畔有茶店, 汲取井水来煮茶以供享游客。” ▶ 郭沫若 《关于宋玉》: “贵族阶级的‘大王之雄风’是庶民阶级所不能供享的。” 2. 摆供品以祭祀。 ▶ 《1958年曲艺选‧龙王辞职》: “在先前遍地修下了龙王庙。 四季哟, 春秋四季老百姓烧香还愿供飨咱。”
- 侗长 长大。 ▶ 汉 王充 《论衡‧气寿》: “儒者说曰: 太平之时, 人民侗长, 百岁左右, 气和之所生也。” ▶ 章炳麟 《原变》: “浸益其智, 其变也侗长硕岸而神明。”
- 供亿 1. 按需要而供给。 ▶ 唐 刘禹锡 《谢贷钱物表》: “经费所资, 数盈钜万;馈饷时久, 供亿力殚。” ▶ 宋 苏洵 《衡论下‧田制》: “而吾之民, 反戚戚不乐, 常若擢筋剥肤以供亿其上。”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一员官》: “凡贵官大僚登 岱 者, 夫马兜舆之类, 需索烦多, 州民苦于供亿。” ▶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四章: “自有强弱之争, 而强者取诸弱者, 或以保护之名而巧取之, 或行供亿之实而直取之。” 2. 指所供给的东西。 ▶ 前蜀 杜光庭 《莫庭又为张副使本命甲子醮词》: “四郊多垒, 两镇称兵, 物力将虚, 经费逾广;厚敛则生灵必困, 薄赋则供亿不充。” ▶ 《资治通鉴‧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 “ 晋 主每闻使至, 举家忧惧。 时雨雪连旬, 外无供亿, 上下冻馁。”
- 侗族大歌 侗族民歌的一种。 侗语称“嘎老”或“嘎玛”, 多在节日或招待宾客时演唱。 有齐唱和多声部合唱两种形式。 演唱时, 一领众和。 起头带有朗诵或戏剧性咏叹风格, 中间乐句随歌词的吟诵进行, 曲调悠扬婉转, 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