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辩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手机版
- fúbiàn
旧时指认罪的供状或悔过书。也作服辩。
- 伏 fú ㄈㄨˊ1)趴,脸向下,体前屈:~卧。~案读书。2)低下去:此起彼...
- 辩 (辯)biàn ㄅㄧㄢˋ1)说明是非或争论真假:分~(亦作“分辨”)。...
- 伏辰 《左传‧僖公五年》: “童谣云: 丙之晨, 龙尾伏辰。” ▶ 孔颖达 疏: “日月聚会为辰, 星宿不见为伏……丙日将旦之时, 龙尾之星伏在合辰之下。”本谓星宿隐伏在日月交会处。 亦以指隐伏的星辰。 ▶ 汉 应瑒 《正情赋》: “愍伏辰之方逝, 哀吾愿之多违。”
- 伏辨 见“ 伏辩 ”。
- 伏道 1. 暗道, 隐秘的通道。 ▶ 《西游补》第七回: “未来世界中, 又有一条伏道, 通蒙瞳世界。” 2. 指利用地形埋伏军队以袭击敌人的策略。 ▶ 宋 苏洵 《权书上‧攻守》: “大山峻谷, 中盘绝径, 潜师其间。 不鸣金, 不挝鼓, 突出乎平川以冲敌人腹心者曰伏道。”
- 伏辜 服罪;承担罪责而死。 语本《诗‧小雅‧雨无正》: “舍彼有罪, 既伏其辜。” ▶ 《史记‧太史公自序》: “诸侯骄恣, 吴 首为乱。 京师行诛, 七国伏辜。” ▶ 《汉书‧佞幸传‧董贤》: “父子骄蹇, 至不为使者礼, 受赐不拜, 罪恶暴著。 ▶ 贤 自杀伏辜。” ▶ 《三国志‧吴志‧孙亮传》: “将军 孙仪 、 张怡 、 林恂 等谋杀 峻 , 发觉, 仪 自杀, 恂 等伏辜。” ▶ 唐 陈子昂 《复仇议状》: “然按之国章, 杀人者死, 则国家画一之法也。 法之不二, 元庆 宜伏辜。” ▶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吴桥案》: “即提 许三 与诸恶少, 一审皆伏辜。”
- 伏都教 [vodun]又作voodoo。海地的民间宗教。它糅合天主教仪式成分与非洲宗教的教义和巫术成分。伏都教徒自称信奉至尊上帝,但是更注重称作”洛阿“的很多神祇,其中有地方神灵、非洲神灵、神化祖先和天主教的圣人。洛阿要求人们礼拜他们,个人或家族可以通过礼拜某位洛阿而受到他的保佑、帮助和指导。在伏都教礼拜中,一群信徒聚会在圣殿,由祭司主持,内容有唱歌、击鼓、跳舞、祈祷、准备食品和宰牲献祭。伏都教徒相信洛阿护持人、保佑人、指引前程。洛阿在礼拜中向他人提出奥秘忠告,给人治病或表演特殊技艺。伏都教中一种最引人注意的特殊现象是还魂尸。参阅马库姆巴教(Macumba)和桑蒂利亚教(Santeria)。
- 伏辕 1. 伏在车辕上。 指拉车。 ▶ 唐 窦庠 《酬谢韦卿二十五兄俯赠辄敢书情》诗: “ 荆山 璞在终应识, 楚国 人知不是狂。 莫恨伏辕身未老, 会将筋力事 王良 。” ▶ 姚雪垠 《言志篇》: “老马伏辕征路远, 晓窗愁杀白头翁。” 2. 指拉车的马。 比喻常人。 ▶ 宋 梅尧臣 《效阮步兵一日复一日》诗之一: “吾祖入 吴 市, 应龙非伏辕。”
- 伏钺 被处死。 钺, 古代兵器, 形似板斧而大。 ▶ 郭沫若 《船泊石城岛畔杂成》诗: “ 葡 人大副传佳话, 曾作逋逃到此间。 往日喧宾今伏钺, 春光先到岸头山。”
- 伏输 fú shū承认失败。也作服输。
- 伏锧 亦作“伏质”。 古代有腰斩的死刑, 施刑时罪犯裸身俯伏砧上, 故称“伏鑕”。 质, 通“ 鑕 ”, 砧。 亦泛指被处死。 ▶ 《史记‧张丞相列传》: “ 苍 坐法当斩, 解衣伏质。” ▶ 汉 班彪 《王命论》: “勇如 信 、 布 , 强如 梁 、 籍 , 成如 王莽 , 然卒润镬伏鑕, 烹醢分裂。” ▶ 唐 陈子昂 《谢衣表》: “以其伏鑕之魂, 更辱赐衣之宠。” ▶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科场‧孙蕡陈遇》: “盖仕宦二十年, 一禁系, 一从戎, 四为下僚, 仅一入史局, 而不免伏鑕。”
- 伏轼 亦作“伏式”。 俯身靠在车前的横木上。 ▶ 《庄子‧渔父》: “ 孔子 伏轼而叹曰: ‘甚矣, 由 之难化也!’”后多用以指乘车。 ▶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 齐 秦 之交, 伏式结轶西驰者, 未有一人言善 齐 者也。” ▶ 晋 卢谌 《览古》诗: “奉辞驰出境, 伏轼迳入关。” ▶ 清 吴伟业 《行路难》诗之九: “伏轼说人主, 谈笑称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