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洛之学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指 宋 程颢 、 程颐 的理学。
▶ 程 氏兄弟 洛阳 人, 讲学 伊 洛 之间, 故称。
▶ 《宋史‧隐逸传下‧刘勉之》: “时 蔡京 用事, 楚止毋得挟 元佑 书, 自是 伊 洛 之学不行。”
▶ 明 宋濂 《赠林经历赴武昌都卫任序》: “南渡后, 以 伊 洛 之学倡东南者, 实自 艾轩 始也。”亦省称“ 伊洛 ”。
▶ 宋 陈亮 《书伊洛遗礼后》: “ 伊 洛 遗礼, 其可见者惟婚与丧祭, 仅存其一二, 今以附诸《补亡》之后。”
▶ 清 刘大櫆 《吏部侍郎博野尹公行状》: “公少而卓荦多才, 遵太夫人朝夕庭闱之训, 言动皆必之礼。 稍长读书, 益悟浮华放浪之非, 深究 伊 洛 之源流, 蔚为儒者宗师。”
- 伊洛 1. 亦作“ 伊雒 ”。 &n...
- 之 zhī ㄓˉ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助词,表示修饰...
- 学 (學)xué ㄒㄩㄝˊ1)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生。~徒。...
- 伊洛 1. 亦作“ 伊雒 ”。 ▶ 伊水 与 洛水 。 两水汇流, 多连称。 亦指 伊 洛 流域。 ▶ 《国语‧周语上》: “昔 伊 洛 竭而 夏 亡, 河 竭而 商 亡。” ▶ 韦昭 注: “ 伊 出 熊耳 , 洛 出 冢岭 。 ▶ 禹 都 阳城 , 伊 洛 所近。” ▶ 三国 魏 曹植 《赠白马王彪》诗: “ 伊 洛 广且深, 欲济川无梁。” ▶ 唐 杜甫 《北征》诗: “ 伊 洛 指掌收, 西京 不足拔。” ▶ 宋 欧阳修 《送徐生之渑池》诗: “我昔初官便 伊 洛 , 当时意气尤骄矜。” ▶ 清 叶襄 《禹陵》诗: “泉源留俭德, 伊 洛 想神功。” 2. 指二 程 理学。 参见“ 伊洛之学 ”。
- 伊洛传芳 牡丹的别称。 ▶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记宋宫殿》: “牡丹曰伊洛传芳。”
- 一家之学 自成一家的学派。
- 事功之学 南宋 时期反理学的思想。 主要代表人物有 叶适 陈亮 等人。 他们承认“道”存在于事物之中, 为学注重实际功用和效果, 反对理学家讳言功利和空谈心性命理。 这种思想
- 口耳之学 kǒu ěr zhī xué 【解释】指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出处】《荀子·劝学》:“小人之学耳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拼音码】kezx【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指道听途说的肤浅之学
- 心性之学 即理学。 ▶ 清 邓显鹤 《例授修职郎岁贡生候选训导邹君墓志铭》: “君考证典礼, 力尊 汉 学;而于心性之学, 确守 宋 儒。”参见“ 理学 ”。
- 敏博之学 骈体文之别称。 ▶ 元 刘埙 《隐居通议‧骈俪一》: “然朝廷制诰, 缙绅表启, 犹不免作对, 虽 欧 曾 王 苏 数大儒, 皆奋然为之, 终 宋 之世不废。 谓之‘四六’, 又谓之‘敏博之学’, 又谓之‘应用’。”
- 方外之学 指佛学。 ▶ 宋 真德秀 《敕封慧应大师后记》: “维我 慧应大师 , 至性自天, 虽早从方外之学, 而跬步不忘君父。” ▶ 宋 葛长庚 《日用记》: “予年十有二, 即知有方外之学。”
- 无生之学 指佛学。 ▶ 唐 李华 《云母泉》诗序: “况支离多病, 年甫始衰, 愿饵药扶寿, 以究无生之学。” ▶ 宋 李纲 《谢宰执复大观文启》: “愿饵药以扶衰, 稍究无生之学;期挂冠而上绶, 渐为归老之谋。”
- 星命之学 旧时术数家推算天星运数与人寿命运关系之学。 ▶ 清 周亮工 《<医学正言>序》: “星命之学, 不能舍五行生克, 周天垣度, 以为推测堪舆之术。” ▶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樟柳神》: “星命之学, 自古传之。 而绝不可解者, 年用夏正而月首寅, 日用周朔而时起子也。”
- 程朱之学 指 宋 代 程颢 、 程颐 、 朱熹 的理学。 ▶ 《元史‧儒学传一‧赵复》: “北方知有 程 朱 之学, 自 复 始。”参见“ 程朱学派 ”。
- 虫鱼之学 chóng yù zhī xué 【解释】指繁琐的考据订正之学【出处】唐·韩愈《读皇甫湜公安园池诗书其后》诗:“《尔雅》注虫鱼,定非磊落人。”【拼音码】cyzx【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指繁琐的考据订正之学
- 记问之学 jì wèn zhī xué 【解释】只是记诵书本,以资谈助或应答问难的学问。指对学问未融会贯通,不成体系。【出处】《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拼音码】jwzx【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指无真知之学
- 隶首之学 指算术,算学。
- 伊洛瓦底江 [Irrawaddy River]缅甸河流,流经该国中部2,170千米,注入孟加拉湾。缅甸最重要的商运水道,由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汇流形成;在中部干旱地区,其主要支流亲敦江与之汇合。沿江主要港口是曼德勒、稍埠、卑谬和兴实达。
- 伊泰普水电站 伊泰普水电站 基本解释:世界最大的水电站。在巴西、巴拉圭两国边界处。1995年5月竣工。电站大坝全长7744米,高196米,拦腰截断巴拉那河,形成面积1350平方千米的人工湖。电站年发电量达750亿千瓦小时,并兼有防洪、航运、渔业、旅游等综合效益。
- 伊瀍 伊水 与 瀍水 。 位于 河南 , 均入 洛水 。 也指该两流域地区。
- 伊汭 指 伊水 入 洛水 处。 在今 河南省 偃师县 。 ▶ 《逸周书‧度邑》: “自 雒 汭延于 伊 汭, 居易无固, 其 有夏 之居。” ▶ 朱右曾 校释: “ 伊 汭, 伊水 入 雒 处。”参见“ 伊水 ”。
- 伊瀔 亦作“伊谷”。 伊水 与 瀔水 。 均在 河南省 境。 ▶ 《文选‧颜延之<北使洛>诗》: “ 伊 瀔 绝津济, 台馆无尺椽。” ▶ 李善 注: “ 伊 瀔 , 二水名。”瀔, 一本作“ 谷 ”。 ▶ 《文选‧谢朓<和王著作八公山>诗》: “戎州昔乱 华 , 素景沦 伊 谷 。” ▶ 李善 注引《汉书》: “ 谷水 出 谷阳台 , 东北入 洛水 。”
- 伊水 伊河 。 在 河南省 西部, 源出 栾川县 伏牛山 北麓, 东北流, 在 偃师县 杨村 附近入 洛河 。 ▶ 《山海经‧中山经》: “又西二百里, 曰 蔓渠之山 , 其上多金玉, 其下多竹箭。 ▶ 伊水 出焉, 而东流注入 洛 。”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伊水》: “ 伊水 出 南阳 鲁阳县 西 蔓渠山 ……又东北至 洛阳县 南, 北入于 洛 。” ▶ 南朝 陈 徐陵《新亭送别应令》诗: “风吹临 伊水 , 时驾出河梁。” ▶ 唐 李白 《秋夜宿龙门香山寺》诗: “流恨寄 伊水 , 盈盈焉可穷。”
- 伊犁九城 1761—1780年间,清政府筑伊犁九城,即:塔勒奇、绥定、惠远、惠宁、宁远、广仁、熙春、瞻德、拱宸。
- 伊比比奥人 伊比比奥人 基本解释:尼日利亚的民族之一。另有极少数分布在喀麦隆等国。约532万人(1985年)。讲伊比比奥语。多信万物有灵,盛行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部分信基督教新教。主要从事热带农业,部分从事畜牧业和渔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