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知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手机版
- 谓五种修身克己之道。
▶ 《宋史‧任布传》: “ 布 归 洛中 , 作 五知堂 , 谓知恩、知道、知命、知足、知幸也。”
▶ 《宋史‧李绎传》: “ 绎 所至颇称治, 自以久宦在外, 意不自得, 作《五知先生传》, 谓知时、知难、知命、知退、知足也。”
▶ 明 王衡 《郁轮袍》第一摺: “面对着不知名的天使, 心许下不通书的弟子, 则我这 五知堂 不透利名匙。”
- 五 wǔ ㄨˇ1)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彩。~...
- 知 zhī ㄓˉ1)晓得,明了:~道。~名(著名)。~觉(有感觉而知道)。...
- 五短三粗 wǔduǎn-sāncū[(of stature) short and strong] 形容人身材矮小但很粗壮五短三粗的身材
- 五眼鸡 1. 即乌眼鸡。 一种好斗的雄鸡。 五为乌的借音字。 喻强悍之人。 ▶ 元 张鸣善 《水仙子‧讥时》曲: “说英雄谁是英雄?五眼鸡 岐山 鸣凤, 两头蛇 南阳 卧龙 。” 2. 喻冤家对头。 ▶ 元 无名氏 《神奴儿》第一摺: “你那状本儿如瓶注水, 俺亲弟兄看成做了五眼鸡。”
- 五短身材 wǔ duǎn shēn cái 【解释】指人的身材矮小。【拼音码】wdsc【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英文】short (of stature)
- 五眼 佛教语。 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凡夫所见为肉眼, 天人禅定所见为天眼, 小乘照见真空之理为慧眼, 菩萨照见普度众生的一切法门为法眼, 佛陀具种种眼而照见中道实相为佛眼。 ▶ 《大智度论》卷三三: “菩萨摩诃萨欲得五眼者, 当学般若波罗蜜。” ▶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 “薀终古于三季, 俟通明于五眼。” ▶ 唐 独孤及 《观世音菩萨等身绣像赞》: “五眼周视, 四魔怖慑。”
- 五石 1. 指五种石料。 后被道教用以炼丹。 ▶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中热不溲者, 不可服五石。” ▶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 “五石者, 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也。” ▶ 唐 李邕 《叶有道碑序》: “捃五石之髓, 撷三芝之英。” ▶ 宋 苏轼 《就僦蒜山松林中卜居》诗: “ 魏王 大瓠无人识, 种成何翅实五石。”参见“ 五石瓠 ”。 2. 五色琉璃。 ▶ 汉 王充 《论衡‧乱龙》: “阳燧取火于天, 五月丙午日中之时, 消炼五石, 铸以为器, 乃能得火。”参阅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琉璃》。 3. 见“ 五色石 ”。 4. 见“ 五石散 ”。 5. 容积为五石。
- 五省 古代中央政府五官署。 ▶ 晋 、 南朝 宋 、 齐 、 梁 、 陈 及 北魏 设尚书省, 中书省、门下省、秘书省、集书省, 并称“五省”。 ▶ 隋 以殿内省(一说内侍省)、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为五省。 参阅《通典‧职官一》。
- 五石六鹢 语出《公羊传·僖公十六年》:“霣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曷为先言霣而后言石?霣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鹢?六鹢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后用以比喻记述准确或为学缜密有序。
- 五盾 五种盾牌。 ▶ 《周礼‧夏官‧司兵》: “司兵, 掌五兵五盾。” ▶ 郑玄 注: “五盾, 干橹之属, 其名未尽闻也。” ▶ 《元史‧舆服志二》: “前井宿旗左, 参宿旗右, 各五盾从。 次鬼宿旗左, 觜宿旗右, 各五弓从。 次柳宿旗左, 毕宿旗右, 各五盾从。”
- 五石散 即寒食散。 又称五石更生散或单称散。 配剂中有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锺乳石、硫黄等五石, 故名。 相传其方始于 汉 代, 盛行于 魏 晋 。 ▶ 魏 晋 名士 何晏 裴秀 等都服散, 竟成一时风气。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 何平叔 云: 服五石散非唯治病, 亦觉神明开朗。” ▶ 宋 马永卿 《懒真子》卷五: “ 后汉 以来, 方书中有五石散, 又谓之寒食散。” ▶ 鲁迅 《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五石散’是一种毒药……大概是五样药: 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亦省称“ 五石 ”。 ▶ 《隋书‧循吏传‧梁彦光》: “父遇笃疾, 医云饵五石可愈。 时求紫石英不得。”
- 五相 唐 白居易 《李留守相公话及翰林旧事》诗: “同时六学士, 五相一渔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