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师古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手机版
- shì bù shī gǔ
【解释】形容做事不吸取前人经验。
【出处】《书·说命下》:“事不师古,以克永世。”
【拼音码】sbsg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
- 事 shì ㄕˋ1)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和活动:~情。~件。~业。2)变故...
- 不师 1. 不效法;不学习。 &nb...
- 古 gǔ ㄍㄨˇ1)时代久远的,过去的,与“今”相对:~代。~稀(人七十岁...
- 不师 1. 不效法;不学习。 ▶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诸生不师今而学古, 以非当世, 惑乱黔首。” ▶ 《文选‧王粲<赠文叔良>》诗: “ 董褐 荷名, 胡宁不师?” 李周翰 注: “何得安然不为师法也。” ▶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 非所闻也。” 2. 不立师傅。 ▶ 《文选‧嵇康<幽愤诗>》: “恃爱肆姐, 不训不师。” ▶ 李周翰 注: “恃母兄之慈, 纵而成娇, 不垂训教, 不立师傅。” 3. 不出兵。 ▶ 《史记‧苏秦列传》: “且异日 济 西不师, 所以备 赵 也。”
- 师古 效法古代。 ▶ 《书‧说命下》: “事不师古, 以克永世, 匪 说 攸闻。” ▶ 《宋书‧礼志一》: “师古而不适用, 王莽 所以身灭。” ▶ 唐 杜甫 《行次昭陵》诗: “文物多师古, 朝廷半老儒。” ▶ 清 钱谦益 《河南归德府知府高锵授中宪大夫制》: “学多师古, 志在济时。”
- 一事不知 见“一物不知”。
- 万事不求人 wàn shì bù qiú rén[only depend on oneself] 指做事只靠自己的努力,不依赖别人
- 事不宜迟 shì bù yí chí 【解释】事情要抓紧时机快做,不宜拖延。【出处】元·贾仲名《萧淑兰》第四的:“事不宜迟,收拾了便令媒人速去。”【拼音码】sbyc【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 事不有余 谓达到极点。 ▶ 《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 “娘儿俩, 先哭了个事不有馀, 大家劝住他, 便忙着到祠堂行礼。” ▶ 《三侠五义》第五三回: “那婆子乐了个事不有馀, 然后大家方才动身。”
- 事不有馀 谓达到极点。
- 事不过三 谓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
- 人事不省 谓昏迷不醒,失去知觉。
- 人事不知 见“人事不省”。
- 人事不醒 见“人事不省”。
- 大事不胡涂 谓对待大是大非问题, 头脑清醒明白, 毫不含糊。 ▶ 《宋史‧吕端传》: “ 太宗 欲相 端 , 或曰: ‘ 端 为人糊涂。 ’ 太宗 曰: ‘ 端 小事糊涂, 大事不糊涂。 ’决意相之。”
- 成事不说 chéng shì bù shuō 【解释】成;成就;说:解说。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在解说;后指事情已过,不要再议论【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邢昺疏:‘事已成不可复解说也。’【示例】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遽太守知道了,~,也就此常做些诗词。”【拼音码】csbs【用法】主谓式;作谓语;指旧事不要重谈
- 机事不密 谓泄漏机密。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qián shì bù wàng,hòu shì zhī shī 【解释】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出处】《战国策·赵策一》:“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师。”【示例】~,我们要记取这次失败的教训,争取下次实验成功。【拼音码】qsbs【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故事】战国初,晋国大臣智伯掌握了大权,他派人向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索要土地。赵襄子拒绝,智伯联合魏、韩出兵围困赵,赵派谋士张孟谈去游说魏、韩,他们三家联合消灭了智伯,要封赏张孟谈,张不要并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吕端大事不胡涂 《宋史‧吕端传》: “时 吕蒙正 为相, 太宗 欲相 端 。 或曰: ‘ 端 为人糊涂。 ’ 太宗 曰: ‘ 端 小事糊涂, 大事不糊涂。 ’决意相之。”故后人有联语曰: “ 诸葛 一生唯谨慎, 吕端 大事不糊涂。”后用以形容人在重大问题上能明辨是非、坚持原则。
- 嘴上无毛, 办事不牢 谓年轻人阅历浅, 做不好事情。 ▶ 老舍 《四世同堂》二六: “你给我约了他没有啊……嘴上无毛, 办事不牢!无论如何, 你给我把他请到!”亦作“ 嘴上没毛, 办事不牢 ”。 ▶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下八: “嘴上没毛, 办事不牢, 动不动批人家一顿, 说人保守。” ▶ 周立波 《桐花没有开》二: “﹝ 张三爹 ﹞大骂年轻人, 说他们没有吃得油盐足, 不谙事, 嘴上没毛, 办事不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