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一丝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jiǔ dǐng yī sī
【解释】同千钧一发,比喻非常危急
【出处】明·宋濂《同公塔铭》:“呜呼,贤首之宗不振久矣,凛乎若九鼎一丝之悬。”
【拼音码】jdys
【用法】联合式;作定语;指十分危急的时刻
- 九鼎 jiǔdǐng①古代传说夏禹铸了九个鼎,象征九州,成为夏、商、周三代传...
- 一丝 yīsī形容极小或很少;一点儿:脸上露出了~笑容。
- 九鼎 jiǔdǐng①古代传说夏禹铸了九个鼎,象征九州,成为夏、商、周三代传国的宝物。②比喻分量极重:一言~。
- 九鼎鱼 传说中的仙药名。 ▶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玉格》: “仙药有龙胎醴、九鼎鱼。”
- 吞九鼎 谓灭国。 ▶ 《文选‧谢瞻<张子房诗>》: “力政吞九鼎, 苛慝暴三殇。” ▶ 李善 注: “《史记》曰: 秦 取 周 九鼎宝器而迁 西周 。”参见“ 九鼎 ”。
- 调九鼎 喻执掌大政。 ▶ 明 方孝孺 《东河驿值雪次茅长史白战体韵》: “春来一月尚严凝, 天上何人调九鼎?”
- 尝鼎一脔 cháng dǐng yī luán 【解释】尝鼎里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出处】《吕氏春秋·察今》:“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示例】那上等的,自有一班王孙公子去问津,那下等的,也有那些逐臭之夫,垂涎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拼音码】cdyl【用法】动宾式;作谓语;比喻根据部分可以推断全部【英文】straws in the wind―from one learn all
- 禁鼎一脔 御用鼎器中的一塊肉。比喻珍美之物。
- 一丝一毫 yī sī yī háo 【解释】一点点儿,极小或极少。【示例】对于精密零件的加工,不允许有~的误差。【拼音码】ysyh【用法】联合式;作定语、宾语;形容十分精密【英文】a tiny bit
- 一丝不挂 yī sī bù guà 【解释】原是佛教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后指人裸体。【出处】《楞严经》:“一丝不挂,竿木随身。”【示例】几个~的孩子正在河里嬉戏打闹。【拼音码】ysbg【灯谜面】无弦的琵琶光头;空线轴;无弦琴【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英文】in/wearing one's birthday clothes
- 一丝不紊 yī sī bù wěn 【解释】一点儿也不乱。形容极有条理。【拼音码】ysbw
- 一丝不苟 yī sī bù gǒu 【解释】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示例】我们在学习上,应有~的精神。【拼音码】ysbg【灯谜面】荀【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英文】precise
- 一丝两气 yī sī liǎng qì 【解释】形容人呼吸微弱,将要断气的样子。【拼音码】yslq【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 一丝半粟 yī sī bàn sù 【解释】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拼音码】ysbs
- 一言九鼎 yī yán jiǔ dǐng 【解释】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示例】你若是专家或者要人,~,那自当别论。(朱自清《很好》)【拼音码】yyjd【灯谜面】皇帝爷开金口最重的话语【用法】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褒义【英文】solemn promise
- 九鼎大吕 jiǔ dǐng dà lǚ 【解释】比喻说得话力量大,分量重。【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拼音码】jddl
- 言重九鼎 yán zhòng jiǔ dǐng 【解释】形容说话有分量,比较比来九鼎也不算重。【出处】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五:“昔之所以议进退天下士大夫者,今又重之以权位,故其一言之出,则九鼎不足为重。”【拼音码】yzjd
- 九鼎不足为重 jiǔ dǐng bù zú wéi zhòng 【解释】形容说话有分量,比较起来九鼎也不算重。【出处】宋·傅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五:“昔之所以议进退天下士大夫者,今又重之以权位,故其一言之出,则九鼎不足为重。”【拼音码】jdbz
- 九黎 上古部落名。 ▶ 《国语‧楚语下》: “及 少皞 之衰也, 九黎 乱德。” ▶ 韦昭 注: “ 九黎 , 黎氏 九人, 蚩尤 之徒也。” ▶ 《史记‧历书》: “ 少皞 之衰也, 九黎 乱德, 民神杂扰, 不可放物, 祸灾荐至, 莫尽其气。 ▶ 颛顼 受之, 乃命南正 重 司天以属神, 命火正 黎 司地以属民, 使复旧常, 无相侵渎。”
- 九鸿 犹九方。 ▶ 《鶡冠子‧泰录》: “天有九鸿, 地有九州。” ▶ 陆佃 注: “《拾遗记》曰: ‘望三壶如聚米, 视八鸿若萦带。 ’说者以为八鸿, 八方之名。 鸿, 大也。 然则九鸿, 盖九方欤?”
- 九龄 1. 九岁。 ▶ 汉 扬雄 《法言‧问神》: “育而不秀者, 吾家之 童乌 乎?九龄而与我玄文。” ▶ 晋 陶潜 《责子》诗: “ 通 子垂九龄, 但念梨与栗。” 2. 指九十岁。 语本《礼记‧文王世子》: “ 文王 谓 武王 曰: ‘女何梦矣?’ 武王 对曰: ‘梦帝与我九龄。 ’ 文王 曰: ‘女以为何也?’ 武王 曰: ‘西方有九国焉, 君王其终抚诸。 ’ 文王 曰: ‘非也!古者谓年龄, 齿亦龄也。 我百、尔九十, 我与尔三焉。 ’ 文王 九十七乃终, 武王 九十三而终。” ▶ 郑玄 注: “九龄, 九十年之祥也。”后引申为长寿。 ▶ 唐 殷寅 《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诗: “言因六梦接, 庆叶九龄传。” ▶ 宋 范成大 《别拟太上皇帝挽歌词》: “如何千万寿, 不待九龄终。” ▶ 《扫迷帚》第二回: “在 文王 之告 武王 曰, 梦帝锡九龄, 不赐 管 蔡 , 是也。”
- 九鳸 九鳸拼音:jiǔ hù 注音:ㄐㄧㄨˇ ㄏㄨˋ 词语解释见“ 九扈 ”。
- 九龙 1. 称以九龙为饰之物。 古有“龙生九子”之说, 因以为饰而示祥瑞。 ▶ 《文选‧张衡<东京赋>》: “ 九龙 之内, 寔曰嘉德。” ▶ 薛综 注: “ 九龙 , 本 周 时殿名也。 门上有三铜柱, 柱有三龙相纠绕, 故曰九龙。” ▶ 北齐 颜之推 《古意》诗之一: “ 吴 师破九龙, 秦 兵割千里。” ▶ 余冠英 注: “九龙, 《淮南子‧泰族训》: ‘ 阖闾 伐 楚 ……破九龙之钟。 ’” 唐太宗 《咏烛》诗之二: “九龙蟠焰动, 四照逐花生。 即此流高殿, 堪持待月明。”此指九龙烛。 如: 九龙帐;九龙冠;九龙舆。 2. 传说中神仙驾御的神兽。 ▶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 “ 元君 者, 大神仙之人也。 能调和阴阳, 役使鬼神风雨, 骖驾九龙十二白虎。” ▶ 《云笈七签》卷九八: “宝盖连舆, 命驾御九龙。” 3. 传说中治水的九条龙。 ▶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三摺: “今年是九龙治水, 少不的珠露成灾。” ▶ 明 何景明 《九川行》: “帝遣九龙下, 治此 江 汉 安。” 4. 对一门九子的美称。 ▶ 《北齐书‧王昕传》: “ 昕 母 清河 崔氏 , 学识有风训, 生九子, 并风流薀藉, 世号 王氏 九龙。” ▶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氏族类‧九龙》: “ 后魏 崔子瑜 、 子枢 等九人号九龙。” ▶ 唐 杨炯 《宴人杨八宅序》: “一门九龙之绂冕, 四代五公之绪秩。” 5. 称 汉文帝 的九匹良马。 ▶ 明 彭大翼 《山堂肆考‧马》: “ 文帝 自 代 还, 有良马九匹……号为九良, 一曰九逸, 又曰九龙。”参见“ 九逸 ”。 6. 鞭炮的一种。 ▶ 孙锦标 《通俗常言疏证‧水火》: “《宛署记》又有名九龙入云。 即炮仗之九条龙也。”
- 九鲤湖 湖名。 在 福建 仙游县 东北。 相传 汉 代 何氏 九兄弟炼丹湖侧, 各乘一鲤登仙而得名。 见《兴化府志》。 ▶ 唐 徐寅 有《春入鲤湖》诗, 宋 郑樵 有《游九鲤湖》诗, 明 徐弘祖 有《游九鲤湖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