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手机版
- sānsī
反复考虑:事关重大,请你~│~而后行。
- 三 sān ㄙㄢˉ1)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
- 思 sī ㄙˉ1)想,考虑,动脑筋:~想(a.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
- 三思台 元代俗语。 胸口, 心窝。 ▶ 元 无名氏 《争报恩》第三摺: “ 关胜 哥大杆刀劈碎天灵盖, 徐宁 哥点钢枪搠透三思台。” ▶ 元 无名氏 《小尉迟》第二摺: “我鞭打碎他天灵盖, 枪搠透他三思台。”
- 无三思 无心计。 俗谓心为三思台。 ▶ 元 张国宾 《罗李郎》第三摺: “那厮却有一二, 咱家无三思, 将那谎局段则向俺跟前使。”
- 没三思 没有仔细考虑。 ▶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六: “ 和父 曰: ‘小鬼头没三思至此, 何必穷治。 ’杖而遣之。” ▶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摺: “他害的有些抹媚, 我遭着没三思, 一纳头安排着憔悴死。”
- 三思而后行 sān sī ér hòu xíng 【解释】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出处】《南齐书·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示例】他非常细心,办事总是~。【拼音码】ssex
- 三思而行 sān sī ér xíng 【解释】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出处】《南齐书·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示例】终身大事也应该~。(欧阳山《三家巷》三0)【拼音码】ssex【灯谜面】孔夫子出门辞别姑母武则天【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英文】think thrice before you act
- 三忧 三种可忧之事。 指不知, 知而不学, 学而不行。 ▶ 《韩诗外传》卷一: “ 孔子 曰: ‘君子有三忧: 弗知, 可无忧与?知而不学, 可无忧与?学而不行, 可无忧与?’”
- 三忠 三臣, 三卿。
- 三忘 谓将士出征当忘却三事: 忘家、忘亲、忘身。 ▶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将受命之日, 则忘其家;临军约束, 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 则忘其身。”
- 三性 1. 佛教名词。 指法相宗所主张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 认为事理、迷悟一切诸法, 均不出此三性。 见《成唯识论》卷八。 也称“三自性”。 ▶ 章炳麟 《建立宗论》: “云何三性?一曰遍计所执自性, 二曰依他起自性, 三曰圆成实自性。” 2. 佛教名词。 指善性、恶性和无记性(即非善非恶之性)。 ▶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二十: “善、恶、无记, 是三性也。” 3. 道教名词。 指元精、元气和元神。 ▶ 唐 吕岩 《敲爻歌》: “此时黄道会阴阳, 三性元宫无漏泄。” ▶ 唐 吕岩 《忆江南》词之八: “三性本同一体内, 要烧灵药切寻铅。” 4. 指人性的三个来源。 ▶ 汉 王充 《论衡‧命义》: “亦有三性: 有正, 有随, 有遭。 正者, 禀五常之性也;随者, 随父母之性;遭者, 遭得恶物象之故也。”
- 三志 《三国志》的省称。 ▶ 《三国志》, 晋 陈寿 记载 三国 魏 、 蜀 、 吴 历史的著作。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 “唯 陈寿 《三志》, 文质辨洽。”
- 三怨 1. 三种招人怨恨的事。 指爵高、官大、禄厚。 ▶ 《文子‧符言》: “ 老子 曰: 人有三怨: 爵高者人妒之, 官大者主恶之, 禄厚者人怨之。” ▶ 《列子‧说符》: “ 狐丘丈人 谓 孙叔敖 曰: ‘人有三怨, 子之知乎?’ 孙叔敖 曰: ‘何谓也?’对曰: ‘爵高者人妒之, 官大者主恶之, 禄厚者怨逮之。 ’” 金 元好问 《感事》诗: “血雠此日逢三怨, 风鉴平生备九流。” 2. 三种招人怨恨的行为。 指凌人、诬人、掩人之善。 ▶ 《国语‧周语下》: “今 郤伯 之语犯, 叔 迂, 季 伐;犯则陵人, 迂则诬人, 伐则掩人。 有是宠也, 而益之以三怨, 其谁能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