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踏脚儿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 犹言一动脚。
▶ 梁斌 《红旗谱》十七: “老奶奶叹声说: 咳!回来, 他才不回来哩!这一踏脚儿, ‘老头子’出去快二十年了。”
- 一 yí见‘一’(yī)。◆ 一yī一1①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参看〖数字〗...
- 踏脚 1. 举足, 迈步。 &nbs...
- 儿 (兒)ér ㄦˊ1)小孩子:~戏。2)年轻的人(多指青年男子):男~。...
- 踏脚 1. 举足, 迈步。 ▶ 宋 洪迈 《夷坚补志‧赵富翁》: “僧曰: ‘官人急回足极是, 若踏脚入了, 则四猫不损矣!’” 2. 踏步。 两脚原地交替抬起落下。 端木蕻良《曹雪芹》第十六章: “走了不大工夫, 领班轿夫又叫慢行、踏脚。” 3. 踏板。 安置于床前、车沿前便于上下的设备。 ▶ 《醒世姻缘传》第六九回: “﹝ 素姐 ﹞坐着抖成一块半截没踏脚的柳木椅子的山轿, 抬不到红门, 头晕的眼花撩乱, 恶心呕吐。” ▶ 《雪岩外传》第七回: “﹝ 谢芙明 ﹞便唤 长生 把自己的烟箱拿来打开, 长生 便坐在踏脚上替他打烟。” ▶ 鲁迅 《准风月谈‧推》: “报上好像登过一条新闻, 说有一个卖报的孩子, 踏上电车的踏脚去取报钱, 误踹住了一个下来的客人的衣角, 那人大怒, 用力一推, 孩子跌入车下。” 4. 自行车、三轮车等人力转动装置中脚踩的部位。 5. 比喻藉以达到某种目的之手段。 ▶ 鲁迅 《热风‧随感录六十三》: “你们若不是毫不客气的拿我做一个踏脚, 超越了我, 向着高的远的地方进去, 那便是错的。” ▶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新的世故》: “有人要我做一回踏脚而升到什么地方去, 也可以的, 只希望不要踏不完, 又不许别人踏。”
- 踏脚凳 1. 一种便于上下车、床用的小凳。 ▶ 巴金 《秋》一: “ 绮霞 坐在床前踏脚凳上, 她也专心地在一边倾听。” ▶ 张笑天 《爱的葬礼‧红颜自古命多苦》: “ 石后 把擦拭床几的宫女们全都轰了出去, 指着一张踏脚凳让 马妙良 坐下, 才把她想了一夜的主意和盘托了出来。” 2. 喻藉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 鲁迅 《准风月谈‧“商定”文豪》: “不过有一种例外, 虽然铺子出盘, 作品贱卖, 却并不是文豪们走了末路, 那是他们已经‘爬了上去’, 进大学, 进衙门, 不要这踏脚凳了。”
- 踏脚板 1. 地板。 ▶ 《西游补》第二回: “那个楼台, 真造得齐齐整整, 上面都是白玉板格子, 四边青琐吊窗……下面踏脚板, 还是金缕紫香檀。” 2. 安置于车沿、床前等处便于上下的设备。 ▶ 李劼人 《大波》第二部第八章: “﹝ 郝又三 ﹞也系好了湖色花缎夹裤腰, 正站在踏脚板上。” ▶ 茅盾 《陀螺》: “呜!呜!一辆汽车又在弄堂口驶过。 联想到的是大概有两杆盒子炮站在车旁的踏脚板上, 多么威风!” 3. 比喻藉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 郁达夫 《茑萝行》: “若为一点毫无价值的浮名, 几个不义的金钱, 要把良心拿出来去换, 要牺牲了他人作我的踏脚板, 那也何苦哩!” 黄谷柳 《虾球传‧订密约发假誓》: “利用她做一道通到 马专员 身上去的桥梁, 当她做踏脚板, 走走内线。”
- 踏脚石 安置在浅水或高低两处中间, 便于行走或上下的石头。 比喻藉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 蒋和森 《风萧萧》三: “再说, 要往上爬, 离了 郓州 这块踏脚石也不行。” ▶ 高阳 《慈禧前传》六: “两宫垂帘, 不过是一块重登政坛的踏脚石, 将来的做法, 全在 恭王 自己。” ▶ 王杏元 《绿竹村风云》二十: “爹留给你的家业不大, 但总算有四亩多地, 一片荒山, 媳妇也娶还你了, 有这份踏脚石, 下来能不能发家, 全凭你的本事了。”
- 踏脚钳 古代刑具, 以铁铸成, 用以束脚, 重六斤。 犹脚镣之类。
- 抱脚儿 bàojiǎor〈方〉鞋的大小、肥瘦正合脚型。
- 搭脚儿 dā jiǎor〈方〉因便免费搭乘车船。
- 热脚儿 脚尚有馀热。 谓人刚刚死去。 ▶ 《金瓶梅词话》第六二回: “我摸他身上, 还温温儿的, 也才去了不多回儿, 咱不趁热脚儿, 不替他穿上衣裳, 还等甚么?”
- 一扎脚儿 方言。 犹言一落脚。 如: 他在 张 宅作了厨子以后, 一扎脚儿就是三年。
- 下脚,下脚儿 xiàjiǎo,xiàjiǎor[get foothold;plant one's foot] 放下脚
- 前后脚儿 qiánhòujiǎor指两个人或几个人离去或到来的时间很接近:我们俩~进的门。
- 抱脚,抱脚儿 bàojiǎo,bàojiǎor(1)[dropkick]∶摔跤中抢抱对方双脚把对方摔倒(2)[fit foot] [方]∶鞋的大小、肥瘦正合脚型
- 捎带脚儿 shāodàijiǎor〈方〉顺便:你要的东西我~就买来了。
- 踮脚,踮脚儿 diǎnjiǎo,diǎnjiǎor[cripple along] [方]∶跛足人走路脚尖点地的样子
- 仰八叉,仰八脚儿 yǎngbBchā,yǎngbBjiǎor[fall on one's back] [口]∶身体向后摔倒,仰面朝天地躺着被他一个四门斗里,打了一个仰八叉。――《儒林外史》
- 一蹙 亦作“一蹴”。 谓一举足, 一踢。 常以喻事情轻而易举。 ▶ 《南史‧刘瑀传》: “一蹙自造青云, 何至与驽马争路?” 宋 苏轼 《申王画马图》诗: “扬鞭一蹙破霜蹄, 万骑如风不能及。” ▶ 《玉娇梨》第三回: “回去与寄居固好, 但二处皆道路遥远, 非一蹴可到。” ▶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一节: “如果突然发生战争, 唐 朝是没有兵备的国家, 一蹴而倒的危险是存在的。” ▶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二章一: “好处诚然不是一跳就来或一蹴可达的……决不能如梦境中那样容易。”参见“ 一蹴而就 ”。
- 一踅头 一掉头。 ▶ 《儿女英雄传》第五回: “那骡子见那铃铛满地乱滚, 又一眼岔, 他便一踅头, 顺着 黑风岗 的山根儿跑了下去。”
- 一蹦子 方言。 犹一撒腿。 ▶ 《中国民间故事选‧子戏虎》: “它急速拧腰就跑, 一蹦子奔十几里, 棍子拉断了, 才停下来。”
- 一跳八丈 1. 形容精力充沛。 ▶ 《醒世姻缘传》第二回: “咱昨日在围场上, 你一跳八丈的, 如何就这们不好的快?想是脱衣裳冻着了。” 2. 现多用以形容脾气很大, 容易发怒。 如: 他一跳八丈高地大发雷霆。
- 一蹴 见“ 一蹙 ”。
- 一路风清 形容安定升平的景象。
- 一蹴可几 同“一蹴而就”。几,近,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