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入公门,九牛拔不出是什么意思
发音:
意思解释
手机版
一字入公门,九牛拔不出(一字入公門,九牛拔不出)
- 拼音:yī zì rù gōng mén ,jiǔ niú bá bù chū
- 注音:ㄧ ㄗㄧˋ ㄖㄨˋ ㄍㄨㄙ ㄇㄣˊ ,ㄐㄧㄨˇ ㄋㄧㄨˊ ㄅㄚˊ ㄅㄨˋ ㄔㄨ
词语解释
- 俗谚。谓一张状纸送进衙门,便身遭讼累,无从摆脱。语出《普灯录·黄龙慧南禅师》:“一字入公门,九牛曳不出。” 元 无名氏 《苏九淫奔》第二折:“俺娘千不肯,万不肯,递了状纸,送到当官。自古道:‘一字入公门,九牛拔不出’,这早晚公差敢待来也。”《醒世姻缘传》第四六回:“我恐怕他后来改了口,所以哄他叫写个禀帖给我做了凭据,叫他改不得口。只这他自己的状纸上好些别脚,‘一字入公门,九牛拔不出’哩!” 黄远庸 《最近之秘密政闻》:“ 吴景濂 君尤决絶,大似守‘一字入公门,九牛拔不出’之戒者。”
- 拔不出腿 bábùchūtuǐ[cannot get away] 比喻陷入困境或杂事缠身而一时无法解脱
- 公门 1. 古称国君之外门为“公门”。 ▶ 《礼记‧曲礼上》: “国君下齐牛, 式宗庙, 大夫士下公门, 式路马, 乘路马, 必朝服。” ▶ 《谷梁传‧庄公元年》: “秋, 筑王姬之馆于外。 筑, 礼也;于外, 非礼也。 筑之为礼, 何也?主王姬者, 必自公门出。” ▶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顷之, 太子与 梁王 共车入朝, 不下司马门, 于是 释之 追止太子、 梁王 无得入殿门。 遂劾不下公门不敬, 奏之。” 2. 官署, 衙门。 ▶ 《荀子‧强国》: “观其士大夫, 出于其门, 入于公门, 出于公门, 归于其家, 无有私事也。” ▶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后娶》: “身没之后, 辞讼盈公门, 谤辱彰道路。” ▶ 唐 张固 《幽闲鼓吹》: “ 张长史 释褐为 苏州 常熟 尉, 上后旬日, 有老父过状, 判去。 不数日复至。 乃怒而责曰: ‘敢以闲事屡扰公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折狱》: “杀人之罪已定, 但得全尸, 此案即结;案后, 速醮可也。 汝少妇, 勿复出入公门。” ▶ 郭沫若 《反正前后》七: “有过一位总督很喜欢他, 他时常出入公门。”
- 一字 1. 一个字。 ▶ 汉 王充 《论衡‧须颂》: “夫一字之谥, 尚犹明主;况千言之论, 万文之颂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 “故善为文者, 富于万篇, 贫于一字。” ▶ 唐 杜甫 《同元使君春陵行》: “两章对秋月, 一字偕华星。” 2. 谓同一个字。 ▶ 《左传‧僖公十五年》“千乘三去” 清 阮元 《校勘记》: “ 惠士奇 云: 《上林赋》‘江河为阹’注云: ‘遮禽兽为阹。 ’‘阹’即‘去’, 实一字。” 3. 指一种字体。 ▶ 汉 熹平 刊石之《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论语》七部经书, 系 蔡邕 以隶书书写。 后因取别于 魏 正始 之三体石经, 称“一字石经”, 或“鸿都石经”、“今字石经”。 见《隋书‧经籍志一》。 ▶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馀录‧一字三字石经》: “ 蔡中郎 所书, 祇有隶体。 ▶ 魏 刻乃有古文、篆、隶三体。 ▶ 汉 刻本无一字之名, 魏 晋 而下, 称 汉 刻为一字, 取别于 魏 之三字耳。” 4. 另一个别名。 ▶ 明 黄宗羲 《宋元学案‧紫薇学案》: “﹝ 紫薇 门人﹞ 林之奇 , 字 少颖 , 一字 拙斋 。” 5. 指简短的信札。 ▶ 唐 杜甫 《登岳阳楼》诗: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 宋 陈师道 《送李奉议亳州判官》诗之三: “因声问何如?胡不枉一字。” ▶ 明 李贽 《感事二绝寄焦弱侯》之一: “昨夜山前雷雨作, 传君一字到 黄州 。” 6. 谓物形如一字者。 ▶ 唐 白居易 《二月二日》诗: “轻衫细马春年少, 十字津头一字行。” ▶ 唐 吴融 《新雁》诗: “数声飘去和秋色, 一字横来背晚晖。” 7. 京剧髯口之一种。 ▶ 苏少卿 《平剧手册‧髯口》: “一字, 满口之须而短只寸许者。 白一字, 五台山 老僧等用;黑一字, 鲁智深 等用;红一字, 典韦 等用。” 8. 中药量名。 ▶ 《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撮口》: “撮风散: 亦脚蜈蚣(炙)半条……麝香一字, 上为末, 每服一字, 竹沥调下。”
- 九牛毛 九牛和一毛。 比喻差别极大。 ▶ 《晋书‧华谭传》: “或问 谭 曰: ‘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 宁有此理乎?’ 谭 对曰: ‘昔者 许由 巢父 , 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 争半钱之利。 此之相去, 何啻九牛毛也。 ’” 唐 段成式 《题僧壁》诗: “到此既知闲最乐, 俗心何啻九牛毛。” ▶ 宋 苏轼 《赵阅道高斋》诗: “乃知贤达与愚陋, 岂直相去九牛毛?”
- 直入公堂 比喻言行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 公门桃李 gōng mén táo lǐ 【解释】公:对人的尊称。尊称某人引进的后辈、栽培的学生。【出处】《资治通鉴·唐纪则天顺圣皇后久视元年》:“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拼音码】gmtl
- 犯不出 见“ 犯不着 ”。
- 一字书 谓短札。 ▶ 唐 包佶 《尚书宗兄使过诗以奉献》: “雨散三年别, 风传一字书。” ▶ 宋 陈与义 《邓州西斋书事》诗之三: “易求 苏子 六国印, 难得 河桥 一字书。”
- 一字封 谓封爵上仅冠一字。 ▶ 《元史‧哈剌哈孙传》: “ 阿忽台 有勇力, 人莫敢近, 诸王 秃剌 实手缚之, 以功封 越王 …… 哈喇哈孙 力争之, 曰: ‘祖宗之制, 非亲王不得加一字之封。 ’”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哈剌哈孙传》: “ 世祖 之世, 燕 、 秦 、 梁 、 晋 诸王, 皆皇子也。 自 武宗 嗣位, 而 越王 秃剌 始以宗室得封。 由是 齐 、 楚 、 豳 、 宁 、 济 、 定 以宗族, 鄃 、 鲁 以驸马, 皆得一字之封, 皆自 秃剌 启之。”参见“ 一字王 ”。
- 一字巾 1. 古时头巾之一种。 相传起于 宋 韩世忠 。 ▶ 宋 洪迈 《夷坚甲志‧韩郡王荐士》: “ 韩郡王 既解枢柄, 逍遥家居, 常顶一字巾, 跨骏骡, 周游湖山之间。”又见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十一年》。 2. 京剧中丑角、书僮所用的巾帻。 ▶ 苏少卿 《平剧手册‧行头砌末例释》: “一字巾, 一个。 黑缎带约三分阔, 上有水钻。 丑角、书僮等用。”
- 一字师 谓订正一字之误读, 即可为师。 ▶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切磋》载 李相 读《春秋》, 叔孙婼 之“婼”应读“敕略切”, 李 误为“敕晷切”, 小吏言之, 公大惭愧, “命小吏受北面之礼, 号曰‘一字师’”。 ▶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补遗》卷十三: “ 杨诚斋 与同舍谈及 于宝 。 一吏进曰: ‘乃 干宝 , 非 于 也。 ’问何以知之?吏取韵书以呈, ‘干’字下注云: 晋 有 干宝 。 ▶ 诚斋 大喜曰: ‘汝乃吾一字之师。 ’”又 清 乾隆 时有某方伯莅 浙 , 见文牍中有“鳖子亹”三字, 一吏谓“亹”见于《大雅‧凫鷖》, 旧注音门, 方伯谓“子即吾一字师”。 见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鳖子亹》。 亦指更换诗文中一、二字的老师。 ▶ 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一字师》: “ 郑谷 在 袁州 , 齐己 携诗诣之。 有《早梅》诗云: ‘前村深雪里, 昨夜数枝开。 ’ 谷 曰: ‘数枝, 非早也。 未若一枝。 ’ 齐己 不觉下拜。 自是士林以 谷 为‘一字师’。” ▶ 明 黄溥 《闲中今古录》卷一载 元 萨天锡 送 浚天渊 入朝, 有“地湿厌闻 天竺 雨, 月明来听 景阳 钟”之句, “闻者无不脍炙, 惟 山东 有一叟鄙之……曰: ‘措词固善, 但闻字与听字一合耳!’公曰: ‘当以何字易之?’叟徐曰: ‘看 天竺 雨。 ’诘其‘看’字, 叟曰: ‘ 唐 人有林下老僧来看雨。 ’公俯首拜为‘一字师’。” ▶ 宋 曾吉父 《送汪内相赴临川诗》有“白玉堂中曾草诏, 水晶宫里近题诗”。 ▶ 韩子苍 改“中”为“深”, 改“里”为“冷”, 吉父 闻之以 子苍 为一字师。 见 宋 周紫芝 《竹坡诗话》卷三。 又 五代 张迥 《寄远诗》有“蝉鬓凋将尽, 虬髯白也无”句, 齐己 改“白也”为“黑在”, 迥 遂拜作一字师。 见 宋 阮阅 《诗话总龟‧评论二》引《郡阁野谈》。
- 一字王 谓王号以一字为封。 历朝均有, 至 辽 则以为尊。 ▶ 金 、 元 仅亲王得封。 ▶ 《金史‧百官志一》: “亲王母妻, 封一字王者旧封王妃, 为正从一品。” ▶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三摺: “若是他不恋恁春风画堂, 我便官封你一字王。” ▶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官职》: “《辽史》有一字王之称, 盖如 赵王 、 魏王 之类, 皆国王也。 若郡王则必二字, 如 混同郡王 、 兰陵郡王 之类, 较一字王为卑。”
- 一字阵 谓排列如一字的阵势。 ▶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 “一字阵分开, 尽都摆搠。”
- 红一字 传统戏中所用一字形的假须, 红色。 黑色者称黑一字。 均为上唇短髭, 连鬓。 带此须者, 多为莽壮而不修边幅的角色, 如《战宛城》中的 典韦 。
- 九牛一毛 jiǔ niú yī máo 【解释】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示例】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陈毅《感事书怀·七古·手莫伸》诗)【拼音码】jnym【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微不足道【英文】a single hair out of nine ox hides--a drop in the ocean【故事】西汉时期,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的官职担任太史令,因李陵事件被汉武帝刘彻关进大牢,受最残酷的“腐刑”。他经受严重身心创伤,只好向好友任少卿倾诉,他即使死了也只是九头牛身上一根毫毛一样微不足道,但活着就要干大事
- 九牛一毫 jiǔ niú yī háo 【解释】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其微小,微不足道【出处】陈毅《感事书怀》诗:“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拼音码】jnyh【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极其微小,微不足道【英文】a single hair out of nine ox hides--a drop in the ocean
- 九牛拉不转 jiǔ niú lā bù zhuàn 【解释】形容态度十分坚决。【拼音码】jnlz
- 公门中好修行 谓旧时官厅中权很大, 容易做好事救人。 ▶ 元 高文秀 《双献功》第一摺: “人道公门不可入, 我道公门好修行。” ▶ 明 叶宪祖 《金锁记‧探狱》: “禁长哥呀, 自古道公门里面好修行。” ▶ 《野叟曝言》第八四回: “狱官见 文素臣 查出 隋氏 被女禁虐待, 跪地求告道: ‘公门中好修行, 望老爷高抬贵手, 小官情愿写立印信甘结, 包管这 隋氏 没事。 ’”
- 九牛万象之力 比喻极大的力量。 ▶ 《大马扁》第十五回: “那 康有为 就得 宫崎寅藏 九牛万象之力, 救往 日本 去。”
- 九牛二虎之力 jiǔ niú èr hǔ zhī lì 【解释】比喻很大的力气。常用于很费力才做成一件事的场合。【出处】元·郑德辉《三战吕布》楔子:“兄弟,你不知他靴尖点地,有九牛二虎之力,休要放他小歇。”【示例】费了~,把这件事弄妥了,未曾涉讼。(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七回)【拼音码】jnel【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比喻极大的力量【英文】strength of nine bulls and two tigers,mighty force
- 九牛去得一毛 喻所失者少而所得甚多。 ▶ 《二刻拍案惊奇》卷四: “ 张廪生 自道算无遗策, 只费得五百金, 钜万家事一人独享, 岂不是‘九牛去得一毛’, 老大的便宜了, 喜之不胜。”
- 不出所料 bù chū suǒ liào 【解释】事由变化,在预料之中。【示例】“果然~,”这样的一念闪过校长先生的心头。(叶圣陶《一篇宣言》)【拼音码】bcsl【灯谜面】关着门搞预算;闭门能知天下事【用法】动宾式;作谓语;用于人对事物的推测【英文】as expected
- 思不出位 sī bù chū wèi 【解释】思:考虑;位:职位。考虑事情不超过自己的职权范围。比喻规矩老实,守本分。也形容缺乏闯劲。【出处】《易·艮》:“《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示例】~,则虑周也。(章炳麟《分镇》)【拼音码】sbcw【用法】主谓式;作谓语;比喻规矩老实,守本分
- 拿不出手 nábuchūshǒu[not be presentable] 由于不像样、不中看或经不起挑剔而不好意思亮出来我这笔字拿不出手
一字入公门,九牛拔不出是什么意思,一字入公门,九牛拔不出的中文解释,一字入公門,九牛拔不出是什麽意思,一字入公门,九牛拔不出 meaning in Chinese,发音,例句,用法,同义词,反义词由查查汉语词典提供,版权所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