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钵舍那造句
例句与造句
- 修定人者,谓能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
- 奢摩他毗钵舍那想。
- “止”,梵语奢摩他Samatha;“观”,梵语毗钵舍那Vipasyana。
- 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
- (五)心羸劣性,以毗钵舍那为对治,由此同食同对治故共立一盖。
- 用毗钵舍那造句挺难的,這是一个万能造句的方法
- 他增长了彼相,得五种禅,依于此禅而建立毗钵舍那(观)证阿罗汉果。
- 观,梵语vipas/yana^,音译毗钵舍那,意即以智慧专心观想佛或法等特定对象,而致力于证悟。
- 此因增上慧法毗钵舍那顺净作意而便止息,或由本性烦恼未断,有烦恼品身心粗重,未能舍离。
- 如由修此白骨观法门,进而参究奢摩他(止)毗钵舍那(观)的理趣,即可直通大乘修法,成就迅速。
- 实报净土,此土以二空为门,三慧为出入路,奢摩他、毗钵舍那为乘,根本无分别智为用;乃自受用身所居之土。
- 注疏主要有跋梭天王法幢的《朱注》,阿旺饶敦的《墨注》,妙音笑的《黄注》,扎底格什宝义成的《毗钵舍那注》。
- 当杜松虔巴修行至能自在安住时,他返回上师住所,并继续受教于上师修“毗钵舍那”(观),杜松虔巴修习此法达三年之久。
- [修四梵住的目的]获得毗钵舍那之乐及有的成就(善趣)为此等四梵住的共同目的;破除嗔恚等为(四梵住的)不共(各别)的目的。
- ”又云:“若修‘止’未成,身心未能生起调畅自在、远离烦恼的感觉,纵然以观慧思维抉择事理,亦不名修‘观’,只能称为‘毗钵舍那相应作意’,即是相似於观的思维活动而已。
- 又观与止(梵s/amatha,奢摩他,即心凝定于一对境,并屏息想念之功夫)相对,唯中道观虽亦称为观,然其为止观双运,即合于舍(梵upeks!a^,优毕叉)之义;故上述诸观虽概称为毗钵舍那,然中道观则有不同之义。
更多例句: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