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口毒舌的近义词
[ chìkǒudúshé ] 发音: "赤口毒舌"的汉语解释 用"赤口毒舌"造句
- 恶言恶语、出口伤人
相关词汇
- 赤口: 1. 谓谗毁者之口。 &nbs...
- 毒舌: 1. 有毒的舌头。  ...
- 赤口烧城: 见“赤舌烧城”。
- 赤口日: 旧时阴阳家所定禁忌日之一, 谓其日主有斗讼之事。 ▶ 宋 陆泳 《吴下田家志》: “交易忌破日, 又忌赤口日。”亦省称“ 赤口 ”。 ▶ 元 关汉卿 《玉镜台》第一摺: “[正末云] 温峤 今日出来时, 有别勾当, 也曾选日子, 来日是个好日辰。 [唱]来日不空亡, 没相妨, 天生壬申癸酉全家旺, 不比那长星赤口要堤防。” ▶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二》: “今阴阳家禁忌可谓极密……一月之中, 有月忌、龙禁、杨公忌、瘟星、天地凶败、天乙绝气、长短星、空亡、赤口、天休废……等日。”
- 赤口白舌: chì kǒu bái shé 【解释】赤:火红色。形容言语恶毒,出口伤人【出处】唐·卢仝《月蚀》诗:“鸟为居停主人不觉察,贪向何人家,行赤口毒舌,毒舌头上却吃月,不啄杀。”【示例】《广陵潮》第25回:“我敢是没有真凭实据,~枉说人家的?”【拼音码】ckbs【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言语恶毒【英文】talk nonsense
- 赤口: 1. 谓谗毁者之口。 ▶ 唐 李翱 《准制祭伏波神文》: “小人赤口, 曷本于理?” 宋 陆游 《养生》诗: “忠言何啻千金药, 赤口能烧万里城。” 2. 旧指一种恶神, 主斗讼之事。 ▶ 宋 储泳 《祛疑说》: “赤口, 小煞耳。 人或忤之, 率多斗讼。” ▶ 宋 陆游 《己未重五》诗: “安用丹书禳赤口, 风波虽恶不关身。” 3. 见“ 赤口日 ”。
- 赤后: 指南方。 古以南方配火, 其色赤;后即后土, 土地。 ▶ 《管子‧幼官》: “饮于赤后之井。” ▶ 尹知章 注: “南方井也。”
- 赤参: 丹参的别名。 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丹参》。
- 赤囊: 即赤白囊。 ▶ 唐 《喜陆侍御破石埭草寇东峰亭赋诗》: “同观白简使, 新报赤囊书。” ▶ 宋 杨万里 《古路》诗: “白羽飞赤囊, 碧油走红旗。” ▶ 明 唐顺之 《答赠胡柏泉》诗: “赤囊前日奏边书, 皂帽何时掩故庐。” ▶ 清 黄遵宪 《西乡星歌》: “赤囊传警举国惊, 守险力扼熊本城。”参见“ 赤白囊 ”。
- 赤县神州: chì xiàn shén zhōu 【解释】中国的别称。【出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示例】凭着短剑长琴,游遍~。(元·范子安《竹叶舟》第二折)【拼音码】cxsz【灯谜面】中国【用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中原或中国【英文】China
- 赤土: 1. 红土。 ▶ 《晋书‧张华传》: “ 华 以 南昌 土不如 华阴 赤土……因以 华阴 土一斤致 焕 。 ▶ 焕 更以拭剑, 倍益精明。” 2. 犹赤地。 ▶ 《北史‧突厥传》: “旧居之地, 赤土无依, 迁徙漠南, 偷存晷刻。” ▶ 唐 白居易 《捕蝗》诗: “雨飞蚕食千里闻, 不见青苗空赤土。” 3. 见“ 赤土国 ”。
- 赤县: Chìxiàn指中国。参看〖神州〗。
其他语言
- 赤口毒舌的英语:(言语恶毒, 出口伤人) speak bitingly; slander venomously
- 赤口毒舌的韩语:【성어】 남을 몹시 욕하다[중상하다].
- 赤口毒舌的俄语:pinyin:chìkǒudúshé красные уста, ядовитый язык (обр. о злопыхательстве, клевете, злобном клеветнике)
- 赤口毒舌什么意思:chì kǒu dú shé 【解释】形容言语恶毒,出口伤人。 【出处】唐·卢仝《月蚀》诗:“鸟为居停主人不觉察,贪向何人家,行赤口毒舌,毒虫头上却吃月,不啄杀。” 【拼音码】ckds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言语恶毒 【英文】sharp tong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