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孔雀或鶡的尾毛。
▶ 清 代用作赏给贵族与高级官员的冠饰。 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 双眼、三眼者是因功勋得到的特殊赏赐。 因用以借指朝廷大臣。
▶ 《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 “只见那座宫门的台阶儿倒有一人多高, 正门左门掩着, 只西边这间的门开着一扇, 豹尾森排, 雀翎拱卫。”
雀翎是什么意思
相关词汇
- 雀: què ㄑㄩㄝˋ1)鸟类的一科,吃粮食粒和昆虫。特指“麻雀”,泛指小鸟...
- 翎: líng ㄌㄧㄥˊ1)鸟翅和尾上的长而硬的羽毛:雁~。野鸡~。孔雀~。...
- 孔雀翎: 孔雀的尾羽。 ▶ 清 代装饰在官帽上, 以表示品级。 ▶ 《清会典‧礼部四‧冠服》: “孔雀翎, 翎端三圆文者, 贝子戴之。 二圆文者, 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之。 一圆文者, 内大臣, 一、二、三、四等侍卫, 前锋护军各统领、参领、前锋侍卫, 诸王府长史、散骑郎、一等护卫均得戴之。 翎根并缀蓝翎。” ▶ 清 赵翼 《王将军拔栅歌》: “天子非常赐颜色, 小校超迁十二级;擢官游击阶将军, 孔雀修翎长一尺。” ▶ 清 李德庵 等《夷艘入寇记》: “时, 琦善 已罢大学士, 夺孔雀翎, 而 怡良 复奏呈 英 夷 香港 伪示, 语极狂悖, 于是上益震怒, 籍 琦善 家产, 锁逮来京。”
- 雀舌: 茶名。 以嫩芽焙制的上等茶。 ▶ 唐 刘禹锡 《病中一二禅客见问因以谢之》诗: “添炉烹雀舌, 洒水净龙须。” ▶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杂志一》: “茶芽, 古人谓之‘雀舌’、‘麦颗’, 言其至嫩也。” ▶ 明 汪廷讷 《种玉记‧拂券》: “玉壶烹雀舌, 金碗注龙团。”
- 雀罗门: 《史记‧汲郑列传》: “始 翟公 为廷尉, 宾客阗门;及废, 门外可设雀罗。”后以“雀罗门”形容冷落的门庭或失势之家。 ▶ 唐 刘禹锡 《有感》诗: “昨宵 凤池 客, 今日雀罗门。” ▶ 宋 苏轼 《用旧韵送鲁元翰知洺州》: “惟君绨袍信, 到我雀罗门。” ▶ 明 唐顺之 《宪副饶湖田见过陈渡草堂赋此为赠》: “岂知绣斧客, 还过雀罗门。”
- 雀舫: 古代形似鸟状的游船。 ▶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馀韵》: “五侯阃外空狼燧, 二水洲边自雀舫。” ▶ 王季思 注: “雀舫, 即朱雀舫, 是一种游船。” ▶ 清 曹寅 《闻恢复长沙志喜》诗之三: “雀舫空沉泊, 鸢梯莫暂停。”
- 雀罗: 捕雀的网罗。 常用以形容门庭冷落。 ▶ 《晋书‧会稽文孝王道子传》: “时谓 道子 为东录, 元显 为西录。 西府车骑填凑, 东第门下可设雀罗矣。” ▶ 宋 苏轼 《答任师中家汉公》诗: “雀罗吊廷尉, 秋扇悲婕妤。” ▶ 清 钱谦益 《岁暮杂怀》诗: “卒岁闻门有雀罗, 流年徂谢意如何。”参见“ 雀罗门 ”。
- 雀芋: 芋之一种。 ▶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草篇》: “雀芋, 状如雀头, 置乾地反湿, 置湿处复乾。 飞鸟触之堕, 走兽遇之僵。”
- 雀类: [finch]分属几个科的数百种圆锥形喙、以种子为食的小型鸣禽的统称。包括:鹀、金丝雀、红衣主教雀、苍头燕雀、交嘴雀、达尔文雀、金翅雀、草雀、大嘴雀、雀和织布鸟。雀类体型小而结实,体长10~27厘米。多数雀类用其厚重的圆锥形喙去啄开禾草及杂草的种子;许多种类也兼食昆虫。许多雀类羽色鲜艳,常有深浅不同的红色和黄色。在整个北半球温带地区、南美洲和非洲部分地区,雀类都是引人注目的鸣禽。在许多地区雀类无论在个体数和种数方面都是占优势的鸟类。许多种类被养作笼鸟。
- 雀蒙: 见“ 雀蒙眼 ”。
- 雀箓: 亦作“雀录”。 1. 传说中赤雀所衔丹书。 ▶ 《史记‧周本纪》 唐 司马贞 述赞: “ 后稷 居 邰 , 太王 作 周 , 丹开雀录, 火降乌流。” 2. 泛指重要史籍文献。 ▶ 《北齐书‧文苑传‧樊逊》: “昔 百里 相 秦 , 名存雀籙; 萧 张 辅 沛 , 姓在 河 书。” ▶ 林纾 《赠伍昭扆太守序》: “顾观 伍君 方敝裘于于, 纵情诙谑, 穷搜鸡碑雀录之细廪为谈资, 殆绝口不言西学焉。”
- 雀蒙眼: 夜盲。 ▶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五段: “你是不是雀蒙眼?为什么不早说呢?”亦省作“ 雀蒙 ”。 ▶ 《传统相声集‧三近视》: “我三叔那叫‘雀蒙’, 一到晚上什么也瞧不见。”
- 雀立: 犹鹤立。 竦身而立。 雀为“鹤”字之讹。 ▶ 《战国策‧楚策一》: “﹝ 棼冒勃苏 ﹞七日而薄 秦王 之朝, 雀立不转, 昼吟宵哭。” ▶ 朱祖耿 集注引 王引之 曰: “雀当为鹤字之误也。 鹤与鹤同。 鹤立, 谓竦身而立也。 ▶ 《文选‧求通亲亲表》‘实怀鹤立企伫之心’, 李善 注引此策: ‘鹤立不转。 ’《初学记‧人事部》、《太平御览‧人事部》引此并与《文选》注同。 ▶ 《鸿烈‧修务篇》曰: ‘ 申包胥 (即 棼冒勃苏 )鹤跱而不食, 昼吟宵哭。 ’皆其明证。”一说犹雀跃。 ▶ 鲍彪 注: “雀立, 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