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鸡之势
基本解释:连鸡:用绳子拴在一起的鸡。比喻互相掣肘,步调不一致。
- 连鸡: 1. 缚在一起的鸡。 喻群雄相互牵掣, 不能一致行动。 ▶ 《战国策‧秦策一》: “诸侯不可一, 犹连鸡之不能俱上于栖之明矣。” ▶ 鲍彪 注: “连谓绳系之。” ▶ 《后汉书‧吕布传》: “﹝ 陈圭 ﹞曰: ‘ 暹 奉 与 术 , 卒合之师耳。 谋无素定, 不能相维。 子 登 策之, 比于连鸡, 埶不俱栖, 立可离也。 ’” 唐 陆龟蒙 《寒泉子对秦惠王》: “ 齐相 , 晋文 之伯也, 始若胶附, 终若冰拆, 岂连鸡不能俱止于栖而已哉!” 王闓运 《常公神道碑》: “ 江 湘 千里, 曾无空垒, 东南群帅, 惟知奔命, 虽犬牙相错, 而连鸡不飞。” 2. 指联盟。 ▶ 《隋书‧高祖纪上》: “ 青 土连率, 跨据东 秦 , 藉负海之饶, 倚连山之险, 望三辅而将逐鹿, 指六国而愿连鸡。” ▶ 《旧五代史‧梁书‧刘鄩传》: “昨者, 比欲西取 太原 , 断其归路, 然后东收 镇 冀 , 解彼连鸡, 止于旬时, 再清 河朔 。”
- 白鸡之梦: 《晋书‧谢安传》: “﹝ 安 ﹞自以本志不遂, 深自慨失, 因怅然谓所亲曰: ‘昔 桓温 在时, 吾常惧不全。 忽梦乘 温 舆行十六里, 见一白鸡而止。 乘 温 舆者, 代其位也。 十六里, 止今十六年矣。 白鸡主酉, 今太岁在酉, 吾病殆不起乎!’……寻薨, 时年六十六。”后用以泛指不祥之兆。 ▶ 唐 李德裕 《怀崧楼记》: “洎 太和 己丑岁, 复接旧老, 同升台阶, 或才叹止舆, 已协白鸡之梦;或未闻税驾, 遽有黄犬之悲。 向之荣华, 可以凄怆。”亦省作“ 白鸡梦 ”。 ▶ 唐 李白 《东山吟》: “白鸡梦后三百岁, 洒酒浇君同所欢。”
- 缚鸡之力: fù jī zhī lì 【解释】缚:捆、绑。捆绑一只鸡的力量。形容体力很弱【出处】明·天然痴叟《石点头》:“平日只会读书写字,刺绣描花,手无缚鸡之力。”【示例】老舍《四世同堂》十一:“我手无~,不能去杀敌雪耻;我只能临危不苟。”【拼音码】fjzl【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常与“手无”连用
- 掎角之势: jǐ jiǎo zhī shì 【解释】原指从两方面夹攻敌人。现比喻分出兵力,造成牵制敌人或互相支援的形势。【出处】《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掊之。”【示例】不若分兵屯小沛,守邳城,为掎角之势,以防曹操。(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拼音码】jjzs【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比喻互相配合,两面夹击
- 破竹之势: pò zhú zhī shì 【解释】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出处】《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示例】我军以~进逼武昌,今闻已进展到离武昌城仅中国里百五十里之地。(郭沫若《革命春秋·北伐途次》)【拼音码】pzzs【用法】偏正式;作宾语;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英文】with irresistible fo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