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蹴踘”。
1. 我国古代的一种足球运动。 用以练武、娱乐、健身。 传说始于 黄帝 , 初以练武士。
▶ 战国 时已流行。
▶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 处 ( 项处 )后蹴踘, 要蹶寒, 汗出多, 即呕血。”
▶ 《汉书‧枚乘传》: “游观 三辅 离宫馆, 临山泽, 弋猎射驭狗马蹴鞠刻镂, 上有所感, 辄使赋之。”
▶ 颜师古 注: “蹴, 足蹴之也。 鞠以韦为之, 中实以物, 蹴蹋为戏乐也。”
▶ 《后汉书‧梁冀传》: “性嗜酒, 能挽满、弹棋、格五、六博、蹴鞠、意钱之戏。”
▶ 李贤 注引 汉 刘向 《别录》: “蹴鞠者, 传言 黄帝 所作, 或曰起 战国 之时。 蹋鞠, 兵埶也, 所以讲武以知材也。”
▶ 唐 韦应物 《寒食后北楼作》诗: “遥闻击鼓声, 蹴踘军中乐。”
▶ 《新唐书‧张廷圭传》: “场无蹴鞠之玩, 野绝从禽之乐。”
▶ 《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又或叫养娘和他下棋、蹴踘, 百般顽耍。”
▶ 清 姜宸英 《徐健庵编修筵上观洗象》诗: “曼延蹴踘罗岸旁, 吹角鸣钲沸川上。”
2. 指近代的足球运动。
▶ 章炳麟 《焦达峰传》: “持论刚断, 不苟言, 竞走蹴鞠皆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