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自吞没公家的财物。 ▶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关税》: “将亏绌之数先行存贮库中, 然后重徵其税, 将所剩盈馀私饱囊橐。” ▶ 孙中山 《要实行社会革命》: “不知 中国 近年外债累累, 其用于直接生利, 不及十之二三, 用于消费事业, 及滥费私饱者盖十之七八。” 私: sī ㄙˉ1)个人的,自己的,与“公”相对:~人。~有。~见。~仇。~...饱: (飽)bǎo ㄅㄠˇ1)吃足了,与“饿”相对:~餐。~暖。2)足、充分...私馆: sīguǎn[private school] 见“私塾”私面: 1. 古谓使者非因公事而以私人身份见国君。 ▶ 《周礼‧秋官‧司仪》: “及礼, 私面, 私献, 皆再拜稽首, 君答拜。” ▶ 郑玄 注: “私面, 私觌也。” ▶ 孙诒让 正义: “《聘义》亦云: ‘宾私面私觌。 ’面与觌为二。 此经及《左传》直以私觌为私面者, 以觌面义同通称。” ▶ 《左传‧昭公六年》: “﹝ 楚 公子 弃疾 ﹞辞不敢见。 固请, 见之, 见如见王, 以其乘马八匹私面。”参见“ 私觌 ”。 2. 谓居官者以私事相见;私自会见。 ▶ 《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 “ 权 遣 瑾 使 蜀 通好 刘备 , 与其弟 亮 俱公会相见, 退无私面。” ▶ 《太平广记》卷四三九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李汾》: “妾乃山下 张 家女也。 夕来以父母暂过东村, 窃至于此, 私面君子, 幸无责也。” 私雠: 私人的怨仇。 ▶ 《左传‧哀公五年》: “私雠不及公, 好不废过, 恶不去善, 义之经也, 臣敢违之?”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所以为此者,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也。” ▶ 唐 韩愈 《黄家贼事宜状》: “或复私雠, 或贪小利, 或聚或散, 终亦不敢为事。” ▶ 清 管同 《楚昭王论》: “今夫臣之于君, 岂若常人相与, 谓挟私雠, 修旧恨为可羞, 而以坦然能忘为大度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