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来的面貌。 犹言真相。
▶ 宋 苏轼 《题西林壁》诗: “不识 庐山 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郭沫若 《雄鸡集‧关于白乐天一》: “他对我说, 就为了这样, 他愿意把闲却了的, 为 日本 人民所未知的 白乐天 的真面目介绍出来, 让 日本 人民能够知道 白乐天 的全面。”
真面目是什么意思
相关词汇
- 真: zhēn ㄓㄣˉ1)与客观事实相符合,与“假”、“伪”相对:~诚。~谛...
- 面目: miànmù①面貌①:~狰狞|~可憎。②面貌②;政治~|不见庐山真~|...
- 庐山真面目: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解释】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出处】宋·苏轼《题西林壁》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拼音码】lszm【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定语、宾语;用于人或事物【英文】the truth of something
- 不识庐山真面目: bù shí lú shān zhēn miàn mù 【解释】庐山:山名,江西九江市南面的一座山。比喻认不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出处】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示例】郭小川《万里长江横渡》诗:“革命家,终会在大风大浪中,辨明方向,分清歧路;怎能够--只见长江滚滚来,~!”【拼音码】bsls【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不识事物的本质
- 面目: miànmù①面貌①:~狰狞|~可憎。②面貌②;政治~|不见庐山真~|~全非。③面子;脸面:要是任务完不成,我有何~回去见首长和同志们。
- 没面目: 1. 犹言不讲情面。 ▶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三五出: “我最没面目, 爹来也不相识。” ▶ 《水浒传》第六七回: “平生最无面目, 到处投人不着, 山东 、 河北 都叫我做 没面目 焦挺 。” 2. 没有面子, 丢脸。 ▶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十四: “身分, 财产, 名望, 从那里看这个会长也得落在 孙 家。 要是被别人抬了去, 不但是你 孙 家的羞耻, 也是咱们 德胜汛 的没面目。”
- 庐山真面: lú shān zhēn miàn 【解释】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出处】清·杨伦《序》:“所谓万丈光焰化作百重云雾者,自非摧陷廓清,不见庐山真面。”【拼音码】lszm【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指事物的真相
- 庐山面目: lú shān miàn mù 【解释】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出处】清·段雪亭《遗稿例言》:“苟非自作聪明,即欲省其铅槧,致令庐山面目,渐失其真。”【拼音码】lsmm【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指事情的真相
- 有何面目: yǒu hé miàn mù 【解释】指没有脸见人。【出处】《后汉书·赵苞传》:“食禄而避难,非忠也,杀母而全义,非孝也,如是,有何面目立于天下。”【拼音码】yhmm
- 本来面目: běn lái miàn mù 【解释】比喻事物原来的模样。【出处】宋·苏轼《老人行》诗:“一任秋霜换鬓毛,本来面目长如故。”【示例】这一润色,留传固然留传了,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了许多~。(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拼音码】blmm【灯谜面】化装之前【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人与事物【英文】original(real,unmasked) appearance(character)
- 面目一新: miàn mù yī xīn 【解释】样子完全改变,有了崭新的面貌。【示例】房间经过修饰,窗明几净,给人以~的感觉。【拼音码】mmyx【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英文】present a entirely new appearance
- 面目全非: miàn mù quán fēi 【解释】样子完全不同了。形容改变得不成样子。【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陆判》:“举手则面目全非。”【示例】它的厄运,是在好书被有权者用相似的本子来掉换,年深月久,弄得~。(鲁迅《而已集·谈所谓“大内档案”》)【拼音码】mmqf【灯谜面】蝌蚪变青蛙;大世界里照哈哈镜尽是谜底【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 面目可憎: miàn mù kě zēng 【解释】面貌神情卑陋,使人看了厌恶。【出处】唐·韩愈《送穷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示例】士人三日不读书,则~,语言无味。(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七回)【拼音码】mmkz【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无面目见江东父老: 语本《史记·项羽本纪》:“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后以“无面目见江东父老”为羞见故乡人之典实。
- 真风: 淳朴的风俗。 亦指淳朴的风范。 ▶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 “自真风告逝, 大伪斯兴。” ▶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 “劝一 柳下惠 , 而千万人立真风矣。” ▶ 唐 鲍溶 《题吴徵君岩居》诗: “ 尧 泽润天下, 许由 心不知, 真风存绵绵, 常与达者期。” ▶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陶渊明祠堂记》: “不藉琴以为雅, 故无弦亦可;不因酒以为达, 故把菊自足。 真风所播, 直扫 魏 晋 浇习。”
- 真静: 静谧。 ▶ 清 周亮工 《与张瑶星》: “空山落叶, 光景更真静者, 于此中自有玄契, 城市中人可想而不可即也。”
- 真食: 实授食邑。 ▶ 《北史‧杨素传》: “ 素 下至 汉口 , 与 秦孝王 会, 乃还。 拜 荆州 总管, 进爵 郢国公 , 真食 长寿县 千户。” ▶ 唐 白居易 《授韩弘许国公实封制》: “古之王者, 所以赏一人而天下劝者, 用此道也, 可不务乎?是用建于上公, 授之真食, 以示殊宠, 以旌殊绩。” ▶ 宋 苏辙 《皇叔祖宗佑加恩制》: “爰推大赉之泽, 益彰有德之荣, 增衍故封, 懋锡真食。”
- 真霄: 谓天庭。 ▶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运象篇二》: “尔慎言浊生之下道, 坏真霄之正气也。”
- 真馆: 指宫观, 神祠。 ▶ 宋 陆游 《贺台州曾直阁启》: “比由真馆之宴闲, 起奉外台之委寄。” ▶ 宋 陆游 《贺谢提举启》: “自去清班, 久安真馆。”
- 真隐: 真正的隐者。 ▶ 唐 杜甫 《独酌》诗: “薄劣惭真隐, 幽偏得自怡。”
- 真香: 见“ 真香茗 ”。
- 真除: 《汉书‧平帝纪》: “吏在位二百石以上, 一切满秩如真。” ▶ 颜师古 注: “时诸官有试守者, 特加非常之恩, 令如真耳。”后因称实授官职为“真除”。 ▶ 清 陈孟楷 《湘烟小录‧香畹楼忆语》: “盖大人乞禄养亲, 怀冰服政, 十年之久, 未得真除。”
- 真香茗: 茶的一种。 ▶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 “ 巴东 有真香茗, 其花白色如蔷薇, 煎服令人不眠, 能诵无忘。”亦省称“ 真香 ”。 ▶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四‧茗》: “ 蜀 之茶, 则有 东川 之神泉兽目, 硖州 之碧润明月, 夔州 之真香。”
- 真际: zhēnjì[reality; truth] 真切的道理,真实情况空谈有余,真际不足重真际,忌空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