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盗跖是什么意思

  用"盗跖"造句

  •  1.  相传为古时民众起义的领袖。 名 跖 , 一作 跖 , “盗”是当时统治者对他的贬称。
       ▶ 《庄子‧盗跖》: “ 盗跖 从卒九千人, 横行天下, 侵暴诸侯。”
       ▶ 《荀子‧不苟》: “ 盗跖 吟口, 名声若日月, 与 舜 禹 俱传而不息。”
       ▶ 唐 杜甫 《醉时歌》: “儒术于我何有哉, 孔丘 、 盗跖 俱尘埃。”
       ▶ 清 陈维崧 《范龙仙斋头喜遇娄东许九日赋赠》词: “浮世几场开口笑, 盗跖 也知如是。”
       ▶ 毛泽东 《贺新郎‧读史》词: “ 盗跖 庄蹻 流誉后, 更 陈王 奋起挥黄钺。”
     
     2.  盗贼或盗魁的代称。
       ▶ 《汉书‧游侠传‧郭解》: “至若北道 姚氏 , 西道诸 杜 , 南道 仇景 , 东道 佗羽公子 , 南阳 赵调 之徒, 盗跖 而居民间者耳, 曷足道哉!” 汉 荀悦 《申鉴‧时事》: “ 盗跖 不能盗田尺寸, 寸不可盗, 况尺乎?”
       ▶ 《旧唐书‧哀帝纪论》: “及 扶风 西幸, 洛邑 东迁, 如寄珠于 盗跖 之门, 蓄水于 尾闾 之上, 往而不返, 夫何言哉!”
       ▶ 《儒林外史》第三八回: “这银子是我们 江 南这几个人的, 并非 盗跖 之物, 先生如何不受?”
  • :    dào ㄉㄠˋ1)偷窃,用不正当的手段营私或谋取:~窃。~贼。~伐。~...
  • :    zhí ㄓˊ1)同“蹠”。跖狗吠尧 朝夷暮跖 跖犬吠尧 跖骨 詈夷为跖...
  • 盗跖之物:     盗跖之物拼音:dào zhí zhī wù 注音:ㄉㄠˋ ㄓㄧˊ ㄓㄧ ㄨˋ 成语解释盗跖之物【拼音】:dào zhí zhī wù【解释】:跖:人名,传说是先秦时起义军领袖,封建社会称之为盗跖,代指坏人;物:物品。指盗贼抢劫来的东西。【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这银子是我们江南这几个人的,并非盗跖之物,先生如何不受?”
  • 盗资:      1.  盗贼的凭藉。    ▶ 唐 元结 《辩惑上》: “岂有冠冕轩车、佩符持节取先王典礼以为盗具, 将天下法令而为盗资乎!”    ▶ 《明史‧杨鹤传》: “宣诏赦之, 畀以官, 处其众四千馀人于 宁塞 , 使守备 吴弘器 护焉。    ▶ 文焕 闻之, 叹曰: ‘ 宁塞 之役, 贼畏我而逃, 今者贼伪降, 杨公 信之, 借名城为盗资。 ’”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汉高帝》: “祸切剥床, 而求民不已, 以自保其私, 垂至其亡而为盗资, 夫亦何乐有此哉!”    2.  盗寇的资财。    ▶ 《新唐书‧薛讷传》: “﹝ 杜宾客 ﹞议‘方暑, 士负戈赢粮深讨, 虑恐无功’, 姚元崇 亦持不可, 讷 独曰: ‘夏草荐茂, 羔犊方息, 不费馈饷, 因盗资, 振国威灵, 不可失也。 ’”
  • 盗跨:    亦作“盗夸”。  犹盗夸。    ▶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论》: “苦力策观, 倾资敻居, 未几有之, 俄然身灭, 名实所收, 不出盗跨。 构馆栖神象, 渊然幽穆, 形从其微, 神随之远, 微则应清, 远则福妙, 盗跨与道, 孰为优乎!” 金史肃 《感兴》诗: “避俗嫌高绝, 干荣耻盗夸, 居贫偶从仕, 学道不忘家。”参见“ 盗夸 ”。

相关词汇

        :    dào ㄉㄠˋ1)偷窃,用不正当的手段营私或谋取:~窃。~贼。~伐。~...
        :    zhí ㄓˊ1)同“蹠”。跖狗吠尧 朝夷暮跖 跖犬吠尧 跖骨 詈夷为跖...
        盗跖之物:     盗跖之物拼音:dào zhí zhī wù 注音:ㄉㄠˋ ㄓㄧˊ ㄓㄧ ㄨˋ 成语解释盗跖之物【拼音】:dào zhí zhī wù【解释】:跖:人名,传说是先秦时起义军领袖,封建社会称之为盗跖,代指坏人;物:物品。指盗贼抢劫来的东西。【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这银子是我们江南这几个人的,并非盗跖之物,先生如何不受?”
        盗资:      1.  盗贼的凭藉。    ▶ 唐 元结 《辩惑上》: “岂有冠冕轩车、佩符持节取先王典礼以为盗具, 将天下法令而为盗资乎!”    ▶ 《明史‧杨鹤传》: “宣诏赦之, 畀以官, 处其众四千馀人于 宁塞 , 使守备 吴弘器 护焉。    ▶ 文焕 闻之, 叹曰: ‘ 宁塞 之役, 贼畏我而逃, 今者贼伪降, 杨公 信之, 借名城为盗资。 ’”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汉高帝》: “祸切剥床, 而求民不已, 以自保其私, 垂至其亡而为盗资, 夫亦何乐有此哉!”    2.  盗寇的资财。    ▶ 《新唐书‧薛讷传》: “﹝ 杜宾客 ﹞议‘方暑, 士负戈赢粮深讨, 虑恐无功’, 姚元崇 亦持不可, 讷 独曰: ‘夏草荐茂, 羔犊方息, 不费馈饷, 因盗资, 振国威灵, 不可失也。 ’”
        盗跨:    亦作“盗夸”。  犹盗夸。    ▶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论》: “苦力策观, 倾资敻居, 未几有之, 俄然身灭, 名实所收, 不出盗跨。 构馆栖神象, 渊然幽穆, 形从其微, 神随之远, 微则应清, 远则福妙, 盗跨与道, 孰为优乎!” 金史肃 《感兴》诗: “避俗嫌高绝, 干荣耻盗夸, 居贫偶从仕, 学道不忘家。”参见“ 盗夸 ”。
        盗赃:    亦作“盗臧”。    1.  抢劫或偷窃财物。    ▶ 汉 王符 《潜夫论‧断讼》: “ 高祖 制三章之约, 孝文 除克肤之刑, 是故自非杀伤盗臧, 文罪之法轻重无常, 各随时宜, 要取足用, 劝善消恶而已。”    ▶ 《晋书‧刑法志》: “贼燔人庐舍积聚, 盗赃五匹以上弃市。”    2.  指抢劫或偷窃得来的财物。    ▶ 《汉书‧高帝纪上》“伤人及盗抵罪” 颜师古 注引 李奇 曰: “伤人有曲直, 盗臧有多少, 罪名不可豫定, 故凡言抵罪, 未知抵何罪也。”    ▶ 《宋史‧食货志下一》: “索盗赃则不偿失主, 检财产则不及卑幼。”    ▶ 清 秦鑅 《归州纪事诗》: “钗环在首身衣裳, 徵媒过聘皆盗赃。”
        盗踪:    盗贼的踪迹。    ▶ 清 恽敬 《广西按察使朱公神道碑铭》: “ 铁布 非反者, 然为恶不已, 且移军至, 奈何?其不为恶知盗踪者速来首!” 清 秦鑅 《归州纪事诗》: “筮神卜吉知盗踪, 遣卒分拿限时刻。”
        盗贼课:    古代考核地方官吏侦破盗案、捕获盗贼成绩的制度。    ▶ 《汉书‧尹翁归传》: “京师畏其威严, 扶风 大治, 盗贼课常为三辅最。”    ▶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盗贼课》: “《史记‧酷吏传》 武帝 作‘沈命法’, 曰群盗起不发觉, 发觉而捕弗满品者, 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 其小吏畏诛, 虽有盗不敢发, 恐不能得, 坐课累府, 府亦使其不言。 故盗贼寖多, 上下相为匿, 以文辞避法焉。 此 汉 世所名为盗贼课, 而为法之敝已尽此数言中焉。”亦省称“ 盗课 ”。    ▶ 《清史稿‧李卫等传论》: “ 世宗 以综核名实督天下, 肃吏治, 严盗课。”
        盗辞:    盗贼的供辞。    ▶ 元 虞集 《盗发亚父冢》诗: “盗发 亚父 冢, 宝剑实累之。 冢开宝气尽, 狱吏书盗辞。 盗言惟见宝, 宁知 亚父 谁?”
        盗贼公行:    谓盗贼公开作案, 无所忌禅。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盗贼公行, 而夭厉不戒。”    ▶ 宋 苏轼 《论河北京东盗贼状》: “盗贼自知不死, 既轻犯法, 而人户亦忧其复来, 不敢告捕, 是致盗贼公行。”    ▶ 明 方孝孺 《潼关》诗: “ 潼关 将军才且武, 五千士卒健于虎;朝廷养汝为阿谁, 盗贼公行如不睹。”亦作“ 盗窃公行 ”。    ▶ 宋 王十朋 《论林安宅札子》: “事无大小皆委于吏, 狱讼繁兴而不能决, 盗窃公行而不能治。”
        盗边:    侵犯边境。    ▶ 《新唐书‧康日知传》: “ 咸通 中, 南诏 复盗边。”    ▶ 《明史‧杜文焕传》: “ 沙计 数盗边。”
        盗贼:    dàozéi强盗和小偷(总称)。

其他语言

相邻词汇

  1. "盗贼"什么意思
  2. "盗贼公行"什么意思
  3. "盗贼课"什么意思
  4. "盗赃"什么意思
  5. "盗资"什么意思
  6. "盗跖之物"什么意思
  7. "盗跨"什么意思
  8. "盗踪"什么意思
  9. "盗辞"什么意思
  10. "盗边"什么意思
桌面版繁體版English

Copyright © 2025 WordTech Co.